許劍虹觀點:蔣中正─亞洲北約的先行者

2024-04-14 07:20

? 人氣

先是有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然後進入21世紀後又有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以及敘利亞的反恐戰爭,接著就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侵略。蘇聯和華沙公約的解體,並沒有帶來一個更和平的歐洲與世界,讓許多人開始單方面責怪是否北約單方面的擴張,是導致這一系列不幸的原因?如果北約能在1991年跟著華約一起走入歷史,是否就能終止這些不幸的發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有很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德國以及俄羅斯的歐洲人認為,北約早該在冷戰時代結束的使命沒有完成,關鍵原因就是因為美國不想要北約完成使命。因為如果沒有了北約,只剩下歐盟存在的話,美國將不再具有干涉歐洲事務的正當性。所以不只是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許多持歐洲本位主義思想的歐陸右派人士同樣對北約的存在持懷疑立場。

可事實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思想淵源來自於1941年8月13日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簽署的《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根據這個《大西洋憲章》的精神,美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自由、民主、人權以及法治等普世價值,並協助各地的弱小民族從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專制主義、殖民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其實加速了北約的東擴,讓芬蘭與瑞典不再保持中立。(芬蘭政府)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其實加速了北約的東擴,讓芬蘭與瑞典不再保持中立。(芬蘭政府)

從來就不只是針對蘇聯

換言之,《大西洋憲章》從一開始針對的對象就不只是蘇聯。而且因為《大西洋憲章》簽署時,納粹德國正在進攻蘇聯,急需美援的史達林也不得不對《大西洋憲章》表達讚許之意。因此以《大西洋憲章》為思想核心的北約一開始也不是以蘇聯為敵,而是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北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在全球推行民主價值的組織,哪有東擴不東擴的問題?

而且因為《大西洋憲章》有反殖民色彩,甚至就連大英帝國也一度是北約針對的目標。再回到1949年4月4日北約成立時,其宗旨明確是「拒俄羅斯於門外,讓美國留在門內,讓德國不再崛起」(Keep the Russia out,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既遏阻極左的共產主義擴張也遏阻極右的納粹主義復活,可以視為雙重遏阻。

然而北約在美國的主導下,不只是防範蘇聯勢力侵入西歐與防範納粹勢力重新抬頭,同時也有目的要讓加入北約的會員國更加民主化。例如土耳其不被絕大多數的歐洲人視之為歐洲國家,甚至直到今天都不被允許加入歐盟,於是冷戰時代的美國就藉由將土耳其納入北約,迫使多數的歐洲國家要慢慢在心態上把土耳其視為自己的一份子看待,這絕對不單只是地緣政治上的反共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