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境?「結構性改革」與「凱因斯信徒」各有對策

2023-09-22 13:00

? 人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上週末對路透社表示,IMF將在一份有關中國的報告中,敦促中國轉變其經濟成長模式,提振和刺激疲軟的國內消費、控制地方政府債務和過度膨脹的房地產行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策刺激沒有效果,只有安慰劑,」一位顧問對路透社表示。

中國央行顧問劉世錦表示,中國必須推動改革,釋放進城移工的消費能力,央行前行長、現為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易綱也持相同觀點。

劉世錦表示,由於房地產、出口和基礎設施等成長引擎陷入停滯,迫切需要改革。

「如果我們繼續把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穩步增長上,副作用就會加大,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再次錯失結構性改革的機會,」劉世錦在上個月的一次論壇上表示。

「不僅是宏觀經濟政策具有短期效應。具有擴張性效應的結構性改革也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儘管爭論激烈,但分析人士預計,

中國領導人可以在刺激和改革之間走鋼索。

野村證券(Nomura)首席經濟學家施瓦拉曼(Rob Subbaraman)表示,短期刺激措施將有助於推動經濟成長,但代價是結構性扭曲加劇。同時,結構性改革將帶來短期陣痛,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提振經濟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更高品質、可持續的成長。

「中國兩者都需要,而現在的情況是因為從歷史上看,中國更依賴政策刺激,而不是更艱難的結構性改革,」施瓦拉曼說。

路透社說,在一系列溫和的政策措施之後,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顯示出一些穩定的跡象,但前景因房地產低迷、人口老齡化、高債務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而蒙上陰影。

由於房地產業疲軟,亞洲開發銀行星期三(9月20日)將中國經濟成長預期從7月的5.0%下調至4.9%。

雖然結構性改革需要政治意願,但支持改革的倡議者認為,如果沒有政治意願,中國將難以持續恢復對其經濟、尤其是私部門的信心。

「我們必須回到鄧小平設定的基礎上,否則經濟不會好,因為海外投資者沒有信心,」青島大學經濟學家、前政府顧問易憲容表示。「只要私人企業缺乏投資信心,經濟就不可能復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