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不必抱太大期待的「好事」─布林肯訪中

2023-06-20 07:20

? 人氣

更精采、同時也彰顯中美之間的競逐的戲碼未必在美中之間,而是在「場外」,兩國爭取盟友、挖對方牆腳不斷。就在布林肯訪中時,中國總理李強率團赴歐訪問德、法兩國,美方官員則說他們更重視本周來美國進行國是訪問的印度總理莫廸。中國當然想方設法離間美國與歐洲盟邦的關係,至少不讓歐洲亦步亦趨的追隨美國的「抗中」政策,而德法是歐盟龍頭,當然是主要拉攏對象。印度則是印太聯盟要角,美國也是努力拉印度來卡中國,即使印度不配合制裁俄羅斯,美國也是不吭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美國主導的IPEF宣稱完成供應鏈協定的實質談判,IPEF是由美國組建的「亞太經貿抗中聯盟」;而預定8月舉辦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國峰會,則除了「增加朋友圈」外還要加強「去美元化」,金磚國成員包含中、俄羅斯、及公開呼籲去美元化的巴西,未來可能加入的國家也是與美國「不太對盤」的國家。

中美在全球與各個國際組織較的爭奪戰、卡位戰,也是必然「長長久久」,不會因高層的幾次會面或是拜習會的舉行而放鬆甚至停止。如果後續無法藉實際政策與作為重建信任,即使因高層會面兩國關係似有緩和,但在此基本結構下,已失去信任的關係脆弱,隨時可能因意外事件而再次下滑。習見布林肯時說「雙方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也取得了進展、達成了共識,這很好。」情況似乎不錯,但別忘了上回拜習會時,雙方也對建立共識感到滿意,結果之後雙邊關係還是繼續滑向谷底。

布林肯上任初曾提出「競爭、合作、敵對」作為處理中美關係的原則,意思是「該競爭的時候競爭,該合作的時候合作,該敵對的時候敵對」,結果當然是難以運作而失敗。一來兩國關係不可能作如此明確的切割,要「理性」到在某領域敵對、打得你死我活,卻在另一個領域合作無間、攜手共作,現實上不可能作到。

二來,更重要的是:誰來決定那個領域是合作、那個競爭、又那個是敵對。過去幾年,顯然都由美國決定,例如:氣候領域要合作,科技(如半導體)領域以美國的觀點或許只是「競爭」,但中國的立場則可能感覺為敵對;如果是中國決定,當然要半導體(及科技)合作。因此這個政策終究無以為繼。

現在美方希望達到的目標是「避免衝突」,「控管競爭」及「探索合作」,除了「避免衝突」因符合兩國現階段的利益而較有希望達到,所謂的「控管競爭」及「探索合作」,仍有可能回到原點:誰說了算數?現階段確實看不太到中美和睦的曙光,能「避免衝突」大概就萬幸了。台灣身處中美競爭的第一線,或許也該思考如何著力因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