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不必抱太大期待的「好事」─布林肯訪中

2023-06-20 07:20

? 人氣

布林肯訪中與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會面。(美聯社)

布林肯訪中與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會面。(美聯社)

這2天全球目光都放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訪中上,雖然布林肯訪中成行、而且最後與習近平會面,實現「高層溝通」,算是「好事」一件,不過,先不必對具體成果與中美緩和抱持太多期待,兩國關係或已「止跌」、「回升」則未必,因為中美間的敵對結構未變,前景仍屬艱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本2月布林肯就要訪問中國,但因「間諜氣球事件」爆發讓美方取消訪問,待美國有意重啟訪中行程時,換中方不願意。這段時間,中美兩國關係繼續滑向谷底,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圍堵、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持續擴大、加深;在歐洲、中東及亞太的外交戰、挖牆角等作為趨於白熱化。

外界更矚目、也更擔心的是兩國軍事接觸的中斷,中國國防部長拒接美國防長電話、兩人在星國香格里拉安全會議上碰面「握手不會談」,中國戰機、軍艦對美軍機、艦逼近的「危險接觸」,都讓外界擔心。

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頭、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5月時在維也納會晤,美國中央情報局長伯恩斯祕密訪中、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赴美參加APEC部長會議時與雷蒙多、戴琪等財經官員會面,外界的說法是:中國不排斥高層財經官員的會面。

但問題是:中美千絲萬縷的關係與問題中,財經只是其中一環,外交、安全、軍事等更關鍵,因此,這次布林肯能成行訪中,實現高層會面溝通、避免兩國關係繼續下滑、甚至出現誤判情況,總是好事一件,也可為今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APEC峰會時,讓兩國元首舉行場邊會談「拜習會」鋪路熱身。

只是這一切,看起來都無助於改善兩國關係、也不會讓中美關係走上和緩,因為競爭甚至敵對格局確立不變:美國對中國的尖端技術與科技(如半導體、量子電腦等)的管制、封鎖、甚至制裁,糾集盟友對中國的軍事、安全圍堵(印太四方安全對話聯盟、美英澳AUKUS等)、對南海問題的立場、要在亞太經貿圍堵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都只會持續擴大、深化。

而對中國而言,當然視美國的各種作為是為了阻礙中國發展、干預內政的行為,而當其能源與貿易生命線因經濟量體更大而越來越重要時,必然要繼續發展藍水海軍、擺脫「麻六甲困境」,而不是把經貿生命線寄希望於「美國的善意」上。更重要又核心、也是每次中美高層會談的重點,台灣問題,北京毫無在此退讓的可能。

這是擺在兩國間最硬、也是最難改變的結構問題,因此,不論布林肯見到習近平與否、下飛機「有沒有紅地毯」,甚至11月的拜習會成功與否、會談氣氛多好,都改變不了這個情況。

回頭看歷史或許有可參考之處─去年11月舉行拜習會,成果似乎不錯,跟著安排布林肯訪中。惟氣球事件讓訪問取消,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下滑,現在再次寄希望於今年11月的「拜習會」能改善中美關係,從去年經驗看,結構不變、改善無望。

更精采、同時也彰顯中美之間的競逐的戲碼未必在美中之間,而是在「場外」,兩國爭取盟友、挖對方牆腳不斷。就在布林肯訪中時,中國總理李強率團赴歐訪問德、法兩國,美方官員則說他們更重視本周來美國進行國是訪問的印度總理莫廸。中國當然想方設法離間美國與歐洲盟邦的關係,至少不讓歐洲亦步亦趨的追隨美國的「抗中」政策,而德法是歐盟龍頭,當然是主要拉攏對象。印度則是印太聯盟要角,美國也是努力拉印度來卡中國,即使印度不配合制裁俄羅斯,美國也是不吭聲。

日前美國主導的IPEF宣稱完成供應鏈協定的實質談判,IPEF是由美國組建的「亞太經貿抗中聯盟」;而預定8月舉辦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國峰會,則除了「增加朋友圈」外還要加強「去美元化」,金磚國成員包含中、俄羅斯、及公開呼籲去美元化的巴西,未來可能加入的國家也是與美國「不太對盤」的國家。

中美在全球與各個國際組織較的爭奪戰、卡位戰,也是必然「長長久久」,不會因高層的幾次會面或是拜習會的舉行而放鬆甚至停止。如果後續無法藉實際政策與作為重建信任,即使因高層會面兩國關係似有緩和,但在此基本結構下,已失去信任的關係脆弱,隨時可能因意外事件而再次下滑。習見布林肯時說「雙方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也取得了進展、達成了共識,這很好。」情況似乎不錯,但別忘了上回拜習會時,雙方也對建立共識感到滿意,結果之後雙邊關係還是繼續滑向谷底。

布林肯上任初曾提出「競爭、合作、敵對」作為處理中美關係的原則,意思是「該競爭的時候競爭,該合作的時候合作,該敵對的時候敵對」,結果當然是難以運作而失敗。一來兩國關係不可能作如此明確的切割,要「理性」到在某領域敵對、打得你死我活,卻在另一個領域合作無間、攜手共作,現實上不可能作到。

二來,更重要的是:誰來決定那個領域是合作、那個競爭、又那個是敵對。過去幾年,顯然都由美國決定,例如:氣候領域要合作,科技(如半導體)領域以美國的觀點或許只是「競爭」,但中國的立場則可能感覺為敵對;如果是中國決定,當然要半導體(及科技)合作。因此這個政策終究無以為繼。

現在美方希望達到的目標是「避免衝突」,「控管競爭」及「探索合作」,除了「避免衝突」因符合兩國現階段的利益而較有希望達到,所謂的「控管競爭」及「探索合作」,仍有可能回到原點:誰說了算數?現階段確實看不太到中美和睦的曙光,能「避免衝突」大概就萬幸了。台灣身處中美競爭的第一線,或許也該思考如何著力因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