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觀點:經濟好轉為何民眾無感?

2018-07-20 07:10

? 人氣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總統出席民進黨全代會談政績談經濟成長,但多數民眾顯然無感。(陳明仁攝)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總統出席民進黨全代會談政績談經濟成長,但多數民眾顯然無感。(陳明仁攝)

7月15日民進黨全代會,蔡英文總統以黨主席身分致辭,提到「這一年來,各項指標都顯示,台灣正在變好。景氣持續在回溫,經濟成長的幅度超越了過去的預測」。行政院也附上相關數據,強力佐證蔡總統說法,包括以下指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年下半年起,經濟成長力道穩健增強,2017年經濟成長率達 2.89%,較2015年0.81%、2016年1.41%顯著提升,預估2018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2.6%。

—自2016年第4季起,出口連續7季維持10%以上的雙位數成長,2017年第4季和2018年第2季出口總值,分別創歷年最高和次高。外匯存底至2018年6月,已經高達4571億,創下歷史新高。 

—2017年失業率3.76%,創下16年來新低,2018年1-5月平均失業率3.65%,更是18年來最低,就業市場已相當緊繃。 

—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17年實質總薪資創歷年新高,平均實質月薪高達47271元,首度擺脫2008年後實質薪資倒退十幾年情形。 

—台股於2017年5月23日重新站上萬點,至今已經14個月,為28年以來最長萬點行情。2018年至今,台股漲幅高居亞洲第一,台股日均成交量較2017年增加31.4%,上市櫃公司營收32.7兆元,加上總市值35兆元,都創下歷史新高。 

弔詭的是,如此亮眼的總體經濟數據,多數民眾反應卻是「無感」,或是不滿目前經濟狀況,或是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都偏向負面評價。例如5月4-5日TVBS民調,問到「民眾對蔡總統上任兩年各項施政滿意度比較排行榜」,排名第一不滿的施政是「空污改善」(68%),排名第二不滿的施政就是「經濟發展」(67%)。另如6月24-26日《美麗島電子報》國政民調,問到「您認為國內目前的整體經濟情況算是好、或是不好?包括物價、就業、經濟景氣,各方面整體來講」,認為「有點不好」35.2%、「很不好」43.3%,合計高達78.5%;反觀認為「很好」2.0%、「還算好」10.3%,合計只有12.3%,顯然也是相差懸殊。 

7月19日,蔡總統在重量級企業家組成的「三三企業交流會」上,重申總體指標亮眼的經濟成績單,抱怨「有些人對民進黨的經濟治理能力或許有些保留,但這些應該都是不攻自破的偏見」、「不允許有人用偏見來唱衰台灣」、「讓抱怨來干擾我們社會的氛圍,這樣對市場的發展、投資環境的改善,不但一點幫助都沒有,還有可能打擊投資和消費的信心」。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總體經濟指標明顯好轉,但民眾卻充滿負面評價?畢竟,支持度只有兩成的國民黨,再怎麼唱衰台灣,也不可能導致68%民眾「不滿經濟發展施政」(TVBS民調),或78.5%民眾「認為經濟情況不好」(美麗島民調)。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顯然還有其他原因。 

首先談勞工處境,主要是企業獲利好轉,未必轉換為勞工薪資增加。例如2016年企業利潤率8.7%,是近25年最高,但勞工薪資卻只成長0.6%。2017年5月,主計總處公布工商普查,儘管2016年台灣GDP高達17兆,但勞工所得占比只有43.8%,幾乎是歷年最低,不但遠低於1992年51%,也不如2006年45.6%,勞工所得占比逐年下降,資方所得占比逐年上升,多數民眾的相對剝奪感自然與日俱增。 

更重要的是,台灣勞工薪資長期偏低,近幾年增幅有限,生活並不容易。根據主計總處針對774萬名月薪制勞工調查,勞工平均月薪從2009年42182元成長到2016年48790元,儘管每年都有微幅增加,但平均數包括少數高薪幹部,並不能看清多數勞工處境,更準確的指標顯然是中位數。 

從下圖可知,月薪中位數幾乎都比月薪平均數少掉8000元左右,例如2016年月薪平均數是48790元,但月薪中位數只有40612元,亦即2016年有半數(387萬名)月薪制勞工,月薪低於4萬元,生活壓力顯然不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