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樑觀點:監管Big Tech趨勢,影響AI發展

2018-06-18 06:20

? 人氣

從每周Facebook員工大會,看馬克祖克伯的管理哲學!(圖/Mark Zuckerberg@Facebook)
祖克伯赴歐洲出席聽證會,他在會議中表示,公司絕對會遵守將上路的GDPR 規範。(圖/Mark Zuckerberg@Facebook)

2013年的暢銷書《Who Owns the Future》(誰擁有未來)作者暨虛擬實境專家Jaron Lanier即已主張業者應付費。今年美國一本新書《Radical Markets: Uprooting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for A Just Society》(極端的市場:匡正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創造公正的社會)引用產權理論,也呼籲個資等同個人勞力成果,應享有所有權並收費,以促進資訊品質、良性競爭與消費選擇。本書兩位共同作者都大有來頭:Eric Posner是美國芝大法學院講座教授,專研經濟分析法學;E. Glen Weyl是微軟的主任研究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們認為付費給用戶不僅涉及產權及效益,也事關公平:大家憂慮AI造成大量取代人工,而若Big Tech可因免費使用個資而速成又暴富,這樣進行財富重分配,好嗎?Posner與Weyl例示一個極端的對比:在Big Tech公司,員工能分享公司的經濟價值僅達5%至15%之譜,而在如Walmart等公司,則可高達80%,實在不成比例。

若長久如此,目前勞方對企業經濟價值可分享約70%的現況,勢將降到2 至3 成,財富分配會更惡化。反若依現有勞工分潤的比例,作者推估若付費給用戶,並假設Big Tech占經濟體的10%,而他們吐出獲利的三分之二給用戶,則因出售個資,一般四口之家的年所得可約增US$20,000,甚為滋補!

免費使用平台換取Big Tech免費取得個資,「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付錢」真好康嗎?還是賣身而不自知?一些新創業者,如澳洲Unlockd等公司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祭出以小搏大、豬羊變色的拱豬手段:每次付費給透過它的App點選廣告的消費者,酬謝他們出售個資,它目前已吸引約33萬用戶。最近這公司在英國提訴指控谷歌威脅把它驅離生態系(谷歌說它侵權、違約)。因為本案涉及隱私、個資付費、競爭法規,乃至於Big Tech的營運模式與Small Tech的反制,市場十分矚目。

台灣位居互聯網的邊陲,寄望育成本土Big Tech或獨角獸,談何容易。但是我們一向擅長以小搏大,如可掌握上述新趨勢,並像Unlockd等公司一樣策略出奇,比起習慣性只設想在物聯網紅海再去做代工阿信,或許才是切入AI服務業更正確的戰略。

認識 Big Tech、 FAANG與BAT

Big Tech 泛指市值超高的世界級科技業者,他們通常以平台作為營運模式,並同時面對幾個市場,如用戶端(往往免費),及在廣告端透過對大數據的蒐集、演算與分析,將巨額且分眾的資訊高價出售給製作精準廣告(targeted ad)的客戶,俗稱「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付錢」。但一再爆發濫用用戶個資的弊案之後,羊說不定覺得自己長得有點像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