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中韓FTA 或許,中國比韓國更可怕!

2015-03-01 05:50

? 人氣

台灣產品在中國雖然贏得「精品」之名,但實際上與中國產品的差異性小,未來被本土產品替代的壓力大。(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台灣產品在中國雖然贏得「精品」之名,但實際上與中國產品的差異性小,未來被本土產品替代的壓力大。(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看了中韓FTA草簽內容,因為降稅時間與幅度不如預期,經濟部鬆了一口氣,說「影響不大」;但細看內容,卻讓人想到:或許,中國會比韓國更可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本國內最擔心的是所謂「4大產業」的影響,但根據經濟部公布的中韓FTA草簽內容,工具機、汽車及其零組件開放少,石化產業的幾個主要原料,不是降稅幅度小到0.5-2個百分點,就是降稅時程長達20年;目前稅率5%的面板則是前8年不降稅,第9年降到2.5%,第10年降到0。

如果,你是「人性本善」的擁護者,大概會以為北京終究對台灣「心懷善意」,減少或延後幾個台灣重視產業的降稅幅度與時間,等待兩岸貨貿儘快完成,以免台灣這些產業被韓國廠商打趴。

但即使真有那麼一點善意─其實應該是沒有,中國在這些產業上對台灣大概也不會「讓利」─也絕對不是主因,主因是中國正全力扶植本土廠商,要發展他的「進口替代工業」。以石化而言,中國幾家大型石化廠全力擴廠,過去中國市場是台灣最大的石化出口地區,但這幾年台灣石化出口中國的成長力道減緩,原因不是被其它國外廠商搶食市場,而是中國本土廠商快速崛起擴廠。這可以從十幾年前,北京拚命向台灣大型石化廠招手,但現在則對包括台塑的寧波大乙烯計劃、和桐的古雷計劃支持度都下降可看出。

至於面板廠就更明顯了。台灣在面板產業技術上明顯領先中國,幾年前中國還積極向台灣的友達招手,但台灣政府遲遲未批准。結果是中國本土廠商快速擴廠,韓國也由政府出面替三星與樂金各要到一張特許執照後,政府才核准友達的投資案。但中國的京東方、中電熊貓、華星光電的8代廠早都已投資設廠,友達已無太多優勢了。

目前大陸的面板市場是台灣面板占3成(比例在下降中),韓國占約36%,本土廠占另外3成,算是鼎足而立。而中國要發展本土面板廠,最關鍵的就是這幾年本土8代廠大幅擴廠量產的時候,當然要卡住韓國廠商。今年起中國又要再增加8座8代廠開始量產,大部份是本土廠商。中韓FTA讓面板8年後才開始降稅,時間夠了。除非台灣在貨貿上能夠爭取到更快、更優惠的降稅,否則,台灣也占不到什麼便宜。而未來,台灣面板廠在中國市場最大的競爭者就是中國本土廠商了。

事實上,過去20多年的兩岸貿易,台灣是「以投資帶動出口」─台灣企業到中國投資設廠,從台灣進口中間產、原料等加工後出口,短期而言為台灣創造鉅額的貿易順差,但問題是台灣企業沒有在中國搶到太多市場,甚至藉此建立品牌。等到中國的技術與管理趕上來後,許多中間產品與原料逐漸「在地化」,甚至在中國形成本身的「群聚效應」後,台灣廠商就逐漸被取代。

1年多前台經院曾有份報告分析我國與競爭對手國出口的差異,結果是台灣與中國的出口產品差異性極低,大部份低於1%,不少甚至是「完全沒差異」。因此不僅在中國的國內市場容易被替代,在國際市場上也被搶奪市場。而差異低到如此容易被替代,原因很簡單:技術未能持續保持領先、缺乏創新,即使目前仍有領先優勢的電子產業,兩岸的差距亦越來越少了。

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算是確立進一步發展自主技術、提升工業產品自製率、扶植本土產業,而且,這不是紙上計劃而已,北京確實投注許多資源在規劃中的產業;而北京在政府採購清單上,把許多知名的跨國企業全部剔除,改以數千家本土企業品牌取代,固然是受到「稜鏡門」事件影響與啟發,但也同時兼顧其十二五計劃中的「扶植本土產業」的政策,未來此一趨勢只會深化不會逆轉。

看到中韓FTA的草簽內容,政府與企業可以為中國對韓國降稅優惠不如預期、對台灣短期影響不大,而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但如果深入想想這是北京要爭取時間、扶植本土廠商;而那些快速成長、有官方支持的中國廠商往往才是更可怕、更強力的競爭者─看看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敗退,不是被台灣的宏達電打敗,而是被小米、華為、酷派這些中國本土廠商打敗,就應該知道,我們該冒冷汗而不是「鬆了一口氣」。

貨貿儘快完成,可以讓台灣企業在中國市場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立足點,但卻不能取代企業的競爭力。台灣廠商,加油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