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台灣在重覆歐盟在能源政策犯下的「歷史錯誤」

2024-04-24 06:20

? 人氣

IEA官員指歐洲犯了放棄核電的歷史錯誤。圖為法國塞納河畔諾讓市的核電廠(資料照片,美聯社)

IEA官員指歐洲犯了放棄核電的歷史錯誤。圖為法國塞納河畔諾讓市的核電廠(資料照片,美聯社)

上周國際能源署(IEA)負責人批評歐洲在能源政策上犯了「兩個歷史性的重大錯誤」,即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和放棄核電;而台灣卻正重覆犯類似的錯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賴俄天然氣與放棄核電是2大歷史錯誤

IEA的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對媒體說,歐洲因犯下依賴俄國天然氣與放棄核電的錯誤,導致產業必須面對顯著的成本劣勢,歐盟的電價通常是美國的2-3倍,歐洲的工業也正在為此錯誤付出代價,他認為歐盟需要「一份新的工業總體規劃」。

歐洲國家對核電的態度有2個「端點」,一個是德國這個全面廢核的國家,另一個是法國這個極度依賴核電、讓核電占比達6-7成的國家,其它國家多在2端點之間,IEA官員說歐洲「放棄核電」是有「誤差」的說法,不過,不能否認的是支持核電的國家確實少於反對核電國家,那些對核電有疑慮的國家的理由也未必全然是環保面的反核,還有其它如成本、工期等因素,因此雖然其它國家未必廢核,但也不熱衷於增建核電。

某個角度而言,這番「2大錯誤」的評語指的是歐盟龍頭、工業大國德國,而且是與其地緣政治上的選擇(或錯誤)交相乘帶來的結果。德國廢核原本就讓本身的供電與減碳陷入較不利的情況中,但如果來自俄羅斯源源不絕、較便宜的天然氣未生變故,其影響還可控,但俄烏戰爭後德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選擇、美國的逼迫(迫不及待的炸掉北溪2號)等,讓情況惡化,經濟、產業全陷困境。如果德國不完全依順美國,結果會不一樣。

台灣廢核又依賴進口天然氣,重蹈歐洲錯誤

台灣的情況其實頗符合這種景況。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全面廢核、就是放棄核電,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明年中台灣就不再有核電。與此同時,台灣要大幅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到5成─台灣是海島、四面環海又不產天然氣,需要的天然氣依賴進口,安全存量只有10-14天,被掐斷供應的風險高,這個風險也是與地緣政治因素交互影響作用。

台灣算不算正重覆IEA官員口中、歐洲在能源政策上犯下的重大錯誤?

其實,就算不從歐洲的錯誤推衍台灣可能狀況,現實情況已道出未來風險─電價節節上升,為「能源轉型」付出代價的成份比燃料上漲因素還高,4月起漲的電價費率,工業用電大戶最高甚至漲了25%;夏天未到,地震造成機組損壞就讓備轉容量率掉到紅燈區,靠著台積電「救濟」才避免限電;至於地緣政治帶來的供氣安全問題,雖未發生但風險提高。

這個能源政策的錯誤與風險,很早就被提醒;在蔡政府上台前,外媒華爾街日報就曾指民進黨廢核是「選擇脆弱」;日前日經新聞又刊美國專家文指賴清德「應重新評估核電政策」。

相較於歐洲國家在能源政策上犯的「歷史錯誤」,台灣犯錯的後果更嚴重、更難以補救。

台灣獨立電網,情況比歐洲更差

歐盟有27個國家,各國即使在核電、綠電上的政策與執行上有差異,但基本上歐洲是一個大電網,可以「電暢其流」、互相支援;德國廢核、用的綠電不穩定,但萬一碰上「突然缺電」還可向其它國家購電度過難關,例如,法國穩定的核電、北歐量多又穩定的水力發電,都可支援其它國家,但台灣無此福利,全台就是一個獨立電網,缺電時無法對外購電,從這個觀點看,台灣的「選擇脆弱」帶來的後果會更嚴重。

看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確實是讓人非常「摧心肝」:全面廢核讓台灣平白浪費數千億元,單是一個核四就是近3千億打水漂去了;然後為了廢核要再花數千億甚至上兆元去建立供電(包括綠電、火電)。最糟糕的是如此耗費鉅資、大費周章,搞出的是一個空污重、排碳多、電價高、又不穩定的供電系統。

而這一切,就包在一個高上大的「能源轉型」名義下進行。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可能是一個「超越」歐洲「歷史錯誤」的政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