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中小學習評量,是解決升學壓力的特效藥或是安慰劑?

2018-04-17 05:30

? 人氣

在台灣,如果跟升學沒有關係的,學生跟家長就毫不關心,隨便教育當局、學校和老師去煩心,比方說童軍成績和音樂成績,從來沒有人去過問。大家關心的是會考科目,分數高的才能進明星高中。如果改成標準本位,並以此當做進入高中標準,那麼就會如十幾年前計畫採取平時成績當做入學依據一樣,老師學生家長都隨時緊繃,斤斤計較,每次段考都是一次小聯考,而比較需要主觀評分的科目,如英語口試,美術作品,就成了爭論中心。除非教育部貫徹社區高中制,完全廢除明星高中,國中升高中就如同目前國小升國中一樣,不再分發,而是用學區制,這樣的標準本位評量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種預想:如果使用標準本位評量,但是配合統一的外部評鑑,如現行使用的會考,那麼爭論除了校內評量公正性外,還多了所佔的比例多寡應該多少,這可能又成另一個焦點。而問題會跟上述一樣,只要牽涉到升學、選擇學校,就是永毋寧日。

如果台灣中學教育正式要改採標準本位評量,還可能要先預想兩個狀況:

其一,面臨如其他各國PISA成績下降的問題。目前實施標準本位參照的國家如瑞典、美國、澳洲、紐西蘭,紛紛遭到一項挫折:PISA成績的下降。PISA是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縮寫,評估世界各國十五歲學生的教育成就。由於採取標準本位評量,學生只要及格過關即可,因此沒有動力繼續認真念書。針對此項弊病,如紐西蘭就另外再增加兩級:極佳(excellence)和優秀(merit)以鼓勵頂尖學生繼續努力。然而,這是否變相回到以往升學主義導向的時代,仍有待觀察。

其二,家長與學生仍舊追逐最高等級的成績,藉此進入明星高中,因此升學主義仍舊沒有消失,回到以前聯考,現在會考的窘境。這可能是台灣比較可能發生的狀況。那這樣有改等於沒改。

以紐澳來說,他們是用多學科方式提供學生多項選擇,來發掘學生性向與興趣。比如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都有一百個以上的學科可供選修,紐西蘭也有五十個,只要有核可的學科都算畢業學分。但台灣只有十來個學科,學生根本沒得選擇,只能開什麼修什麼,當然就會在既有學科上鑽牛角尖,追求最高分數。

芬蘭計劃移除「單一學科」存在。(示意圖,圖/Roman_Mager@Unsplash)
「台灣只有十來個學科,學生根本沒得選擇,只能開什麼修什麼,當然就會在既有學科上鑽牛角尖,追求最高分數。」(示意圖,取自Roman_Mager@Unsplash)

而標準本位評量想要達到的診斷目標,在台灣目前學校課程也是不可行的。原因是國外是用選修跑班制的方式,根據自己程度去選課。比方說英文好的學生可以直接跳過國一英語去修國二程度的英語課。而台灣的年級、班級制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就算可以,也會被抨擊是能力分班,台灣教育當局不可能承受這種民粹式的指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