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中小學習評量,是解決升學壓力的特效藥或是安慰劑?

2018-04-17 05:30

? 人氣

「我們樂見台灣中學教育走向更鬆綁、更多元的作法,也期待適性發展理念的落實,但是要完成這些事,配套措施必須考量完善。」(示意圖,取自naosuke ii@Flickr)

「我們樂見台灣中學教育走向更鬆綁、更多元的作法,也期待適性發展理念的落實,但是要完成這些事,配套措施必須考量完善。」(示意圖,取自naosuke ii@Flickr)

最近教育部因應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想要把長久以來使用的常模參照測驗方式改為標準本位的方式,根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網站這項改變是基於以下理由:「過去課綱各學習領域雖訂有能力指標,卻不易轉換成適當層級的評量標準,也缺乏評量示例,導致教師在進行評量時缺乏參照準則。以目前教育現場最常使用的評量方式而言,大多採取「常模參照」的評量方式,其主要目的便在區分學生的相對地位。然而,長期以來,這種無共同參照準則,過於強調量化的考試結果,導致教育現場忽略學生的質性學習歷程,亦強化了與他人比較的競爭氛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評量標準則是採「標準參照」的方式,透過絕對的學習成就表現標準來描述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其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精熟程度,即學生知道多少與知道的程度為何。使用標準參照的測驗會依照事先預定的標準,將測驗分數轉換為「是否合格」或「是否精熟」。也因為此「絕對性」的觀點,標準參照並不需注意排名或與他人的分數進行比較,學生自己的學習狀況才是標準參照關注的焦點。由於評量標準是以質性描述來說明學生的學習成效,若教師使用評量標準來評量學生,不僅可知道學生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後,其表現為何,並能診斷學生需要加強學習之處,即時進行補救教學,以此提升學習成效,達到適性教育的教學目標」。

各位了解嗎?不了解是正常的,我們把它翻成大白話,分條列出就會比較清楚了:

以後沒有100,90這種分數了,只有:非常好、好、合格、不好、超爛(官方說法會比較好聽)。
沒有排名了,因為考試就是一個門檻,超過就是合格,根據超過得多少決定是你是好還是非常好。沒通過就是不好,差太多就是超爛。

每種語言都有不同的邏輯,掌握住了將大大提升學習效率。(示意圖/Pexels)
「評量標準則是採『標準參照』的方式,透過絕對的學習成就表現標準來描述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示意圖,取自Pexels)

這樣做是因為升學主義太嚴重,歷經廢聯考、改成學力測驗、又改成教育會考,但是還是沒解決問題,所以現在既然是十二年國教了,會考當然就不用存在。但是學生的篩選還是需要的,所以弄出這一套來。

教育部並且指出澳洲、美國、英國都已採取標準本位評量來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就,想藉由與所謂的先進國家掛勾的方式來說服大家。

教育部的心聲我們聽到了。的確這也是一直以來試圖解決台灣升學主義的努力之一,但是它會是特效藥還是安慰劑,是可以一針見效,還是只是提供短暫的分心效果,到頭來問題還是沒解決,或是反而產生一大堆副作用呢?

由於目前還未正式實施,因此假設一下應該不算犯法。我們可以先看看它是如何運作的。簡單來說,由於不再使用百分制,只有五級等分,因此要先有一套評分標準,而這套標準已經由師大心測中心發展多年,因此理論上應該相當完善,而且實際上世界已有英國、澳洲、美國、紐西蘭、瑞典在使用標準參照,因此應該也有很多可以參考的例子,我們可以假設這套標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如何執行呢?這裡有個實際的英語聽力標準例子可以看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