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轉型正義的教育,先從訓練老師做起

2017-05-06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目前的教育體系並沒有真正將轉型正義教育當做一回事,往往只是在教師手冊上帶過,要教師自行在歷史課與公民課以融入的方式介紹。(示意圖非本人,圖/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認為,目前的教育體系並沒有真正將轉型正義教育當做一回事,往往只是在教師手冊上帶過,要教師自行在歷史課與公民課以融入的方式介紹。(示意圖非本人,圖/天下文化提供)

按照維基百科對轉型正義的註釋:「轉型正義(英語:Transitional Justice)是民主國家對過去「獨裁政府」實施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不難看出,重點是要先有轉型(獨裁轉向民主),才有正義(對違法與不正義的彌補)。因此起初的理解可以是說,如果沒有民主化的條件,轉型正義很容易成為政治勝利者打擊異己的工具,變成打著轉型的大旗,卻沒有正義的事實,也沒有對以往違法與不正義的補償。因為轉型正義前的壓迫與衝突,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心理、社會、政治的,而且影響每個人的方式與內容也不同,因此在轉型正義的階段必須將此點考慮進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衝突、教育與轉型正義的關係可說是相當複雜。在衝突之中,受害最深之一的的往往就是教育體系,學校教育被迫中斷,教師與學生流離失所。但在極權統治時,教育卻往往是用來合法化壓迫統治、散播分化思想、形塑階級的工具。而在步入民主化之後,回歸正常生活與彌補過錯的過程,又需要教育的介入來引導,避免衝突的再度發生。因此,不管在何階段,教育是相當關鍵的。根據學者Lynn Davies的觀點,轉型正義教育需先釐清教育在先前衝突裡所扮演的角色,包含用教育來散播壓迫思想與操弄學生、控制受教權、在課綱中排除其他文化及語言等等,避免在日後重蹈覆轍。因此,從積極面來看,教育可以發展學生的能力,更能參與國家的民主過程,如投票、參選、參與公共討論,避免以往極權統治再度形成,而在思索現在與過往的同時,也能建構更正面的未來。從消極面來看,若是教育的內容與方式不當,在極權統治時被迫成為獨裁的工具,即便在民主化之後,錯誤的教育不但無助於和解與了解的產生,也等於是醞釀了下一個衝突。

20170320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府外即景.府外圍維安加強.來自高雄的保五幹員也上來輪班.(陳明仁攝)
根據學者Lynn Davies的觀點,轉型正義教育需先釐清教育在先前衝突裡所扮演的角色,包含用教育來散播壓迫思想與操弄學生、控制受教權、在課綱中排除其他文化及語言等等。圖為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府外即景。(資料照,陳明仁攝)

不過,以目前的台灣而言,不管是積極面或是消極面,目前的教育體系並沒有真正將轉型正義教育當做一回事,往往只是在教師手冊上帶過,要教師自行在歷史課與公民課以融入的方式介紹。然而,如果在轉型正義上沒有一個統一共識,那又要如何期待教師所傳授的真的是轉型正義,還是只是正義轉型/性,以討伐前朝、鞏固政權為目標,而不是教導成人和學生真正的正義?這是身為教育界的我們需要檢討和深思的。

目前的改革,似乎只將重點放在課綱的修訂,以近期目標而言,算是正確的,學者Elizabeth Cole認為,要重修一套完整全新的教材,不但曠日廢時,而且容易需要透明化與廣泛社會共識,因此將現有教材的不恰當部分直接刪除或改寫,算是短期最有效率的方式。然而,要將眼光放遠來看的話,最根本之道還是在於做好教師的轉型正義教育。因為不管教材寫得多精緻漂亮,終究是掌握在教師手上。如何呈現與討論,是教師的專業,如果無法得到教師的認同,轉型正義教育終究只是空話,訓練教師才是根本有效的方式,更何況教師本身研發、創造、散播教材的效率絕對比由上而下的教材、課綱、教學時數的更動更好。因此若要落實轉型正義的教育,教師的訓練絕對是優先的關鍵。何況教師的成長背景、個人認同、出身身分、血統各有不同,沒有國家層級正式的訓練與規劃,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舉例來說,從2000年起,南非的教師就被要求要教授種族隔離的歷史,但教育部門並沒有提供相關協助,因此西角(Western Cape)的教育部門便與兩個公民團體「尋根」(Shikaya)及「面對歷史與我們自己」(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合作,發展一套教師訓練課程「面對過去」(Facing the past),提供教師們一些工具來教導學生,並以提供線上支援及面對面接觸的方式持續支援教師。然而,要徹底貫徹此種方式,仍然需要官方有系統有效率的設計與實施,而不能單單只靠民間力量及地方層級政府來推動。

轉型正義的教育是艱鉅的,也是轉型到民主時代的必經過程,目前的政府在口口聲聲轉型正義的同時,是否有注意到往下紮根,徹底根除未來可能的衝突因子呢?

*作者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