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瑤崇專文(上):美國已是影響臺灣歷史發展的當事者

2018-02-22 05:50

? 人氣

首先是國會圖書館。該館收藏一批日治時期圖書資料,其由來據說是在占領時期(1945-1951)美軍從臺灣搬回美國,最初存放在華盛頓文件中心(Washington Document Center),後來這些資料分藏於NARA與國會圖書館,該中心也隨即解散。國會圖書館日文資料主要分成幾部分:一是臺灣總督府相關圖書資料;二是日本舊陸海軍相關資料;三是滿洲資料,以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資料為主。另外,還有日治時期的臺灣地圖。據說1990年代,臺灣曾要求美國當局歸還總督府資料,不過並沒有進一步下文。1992年日本學者發現其存在,從1994年開始進行全面性整理的計畫,直到1996年計畫結束為止,而後由田甫桂三、本多泰洋出版《舊臺灣總督府關係資料目錄》,並複製資料一份帶回日本。另外,又有田中宏己學者整理陸海軍資料,出版《占領接收舊陸海軍資料總目錄》,這些原始資料大部分都歸還了日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國會圖書館閱覽室。(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美國國會圖書館閱覽室。(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美國國家檔案館成立於1930年代,1935年正式運作,主要的使命是收藏保存美國政府各級機關的重要檔案,提供公眾使用。原設於華盛頓特區,但1960年代以後,因空間不足,而有增設新館之議,1993年馬里蘭州的二館落成,戰後檔案大都移至此地保存,其所典藏的檔案約占美國政府解密資料的1%到3%,均極具重要性,值得永久保存的文件。馬里蘭州的二館是六層樓的建築物,典藏文件總數約為200萬立方英尺,保存了大量與臺灣相關的檔案。

NARA對於檔案的編目層級方式是以檔案出處為主,主要分為三層。首先是聯邦政府之機關或委員會等,如國務省、陸軍省、國安會議等等,作為分類的第一層,稱為RG(Record Group),目前共有515個RG資料群。若以目前臺灣檔案管理局的編目概念來比擬,RG(Record Group),類似於「全宗」。

RG之下層則為Entry,它相當於政府機關下的處室(Division, Office),類似於臺灣檔案局編目「全宗」下層之「分類號」。Entry下層為Series,這相當於處室下之分部門(Provenance)或單位機構(Agency),為公文產生單位。然後以「盒子」(Box)作為Series層中的編號,保存各部門或單位機構的公文書。這類似臺灣檔案局「分類號」下層的「案次號」。最後在盒子內以資料夾(Folder)保存內容相關聯的「文件」。這些「文件」可能是該機關的「發文稿(留底)」或「收文」。因此在不同的資料群中,可能見到同樣內容的文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