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調不可信?為何藍綠兩大黨都偏愛全民調提名?

2018-01-31 06:00

? 人氣

國民黨在基隆的市長初選作業出現重大爭議,關於政黨提名是否應採取民調的討論也跟著一時喧囂了起來。圖為基隆議長、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宋瑋莉。(資料照,取自宋瑋莉臉書)

國民黨在基隆的市長初選作業出現重大爭議,關於政黨提名是否應採取民調的討論也跟著一時喧囂了起來。圖為基隆議長、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宋瑋莉。(資料照,取自宋瑋莉臉書)

由於民調公司發生嚴重烏龍,誤算加權比重,使得國民黨在基隆的市長初選作業,於本月28日出現重大爭議。也因此,關於政黨提名是否應採取民調的討論,一時喧囂了起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正式宣布參選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的前縣長周錫瑋,就在第一時間出來質疑黨中央全民調的制度,表示不能相信民調,必須採取黨員投票。然而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還是有其他替代方案?其優缺利弊如何?過去兩大黨的實務運作又是怎麼發展的?

有其他提名方式嗎?

針對黨內初選,其提名依據,一般來說,不外乎幹部評鑑、黨員投票、民調,以及衍生出的混合制。

在早期,由於黨紀較強,因此幹部評鑑較受青睞,然而由於所謂的評鑑在實質上高度仰賴於「評審」的個人主觀認定,有極大的上下其手空間,所以近年來基本已難再見到此種提名方式。

在時序上,取幹部評鑑而代之的則是黨員投票,也就是說,由黨員來決定黨的公職人選。就政黨理念來看,由黨意來決定人選,再自然不過。然而以當代政黨之目的,也就是以勝選考量來看,則黨員投票就存有相當矛盾。因為若採取全黨員投票,就很可能使得有意競選者,僅耕耘黨員,而忽略其他選民,最終產生符合黨內主流,卻與外部民意主流相悖的參選人。

此外,由於黨員分布不均,在黨員基數較少的情況下,就很可能出現有心人士藉由掌控人頭黨員來操弄選舉;且由於上述兩個因素,全黨員投票相當有利於現任者,不利於挑戰者,從而損害於黨內世代交替、接班。所以在存有黨職選舉的制度下,以勝選為主要考量,各主要政黨目前已少有全黨員投票的公職人員初選制度。

所以當幹部評鑑和黨員投票存有諸多弊端與缺失,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下,民意調查就被廣泛用做於黨內初選的提名依據。而雖然民調亦存有不少缺失,例如在取樣、人員、問題設計等等因素上,都可能影響民調結果。但相對於幹部評鑑和黨員投票來說,民調可以說是爭議較小、較少人治色彩,有助於黨內青年接班,且較能產出勝選機率較大、接地氣的公職參選人。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任何制度皆有優缺點,沒有一套制度是至善至美的。尤其是涉及到各方重大利益的公職提名,可想而知,更不可能有一種讓各方皆滿意的制度。因此其所涉及到的主要問題,就在於哪套制度較能切合環境所需,即是制度選擇問題。而民調作為政黨初選的提名依據,其價值就來自於其相對性。也就是說,雖然民調仍存有瑕疵,但由於幹部評鑑和全黨員投票具更多弊端,因此這就使得民調成為現有政黨初選提名最好的辦法。

民進黨用什麼方式提名?

民進黨在早期,由於仿製國民黨制度建黨,因此在提名方式上亦採取幹部評鑑和黨員投票,不過由於派系和人頭黨員的人治問題,便逐步納入民調,且增加其比重。不過有意思的是,民進黨在過渡期間的1994年和1996年選舉,曾效仿美國的開放式初選制度。也就是讓所有選民,無論黨員與否,經登記即可投出民進黨的公職參選人。然由於美國這套制度行之有年,且人口基數甚大,參與度較高,得以有效減少弊端。因此民進黨在不具備上述的條件下,就出現大量舞弊的情況,導致其改弦易轍,採取以民調為重、黨員投票為輔的混合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冠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