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是下個人球》怕虧本,這11種人醫師不敢救

2014-06-19 10:13

? 人氣

健保實施19年下來,原本預定每3年檢討一次的費率,因為選票考量,幾乎沒人敢「漲」,從成本端來管控的DRG制度就應運而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就是「診斷關聯群」,是一種新的健保支付制度。DRG範圍內的同一種疾病,醫院不論採用何種治療手段、藥物、住院天數,健保就只給醫院同一種給付價格,用「同病同酬」改變以往「實支實付」的給付方式。原始目的是為了減少醫療浪費,但在台灣醫療現場卻產生諸多扭曲現象。

以DRG心臟科最新公布編碼12702為例:心臟衰竭及休克,非死亡或病危自動出院者,健保支付定額30,086元。振興醫院心臟科主任級醫師張忠毅說,輕微的心衰竭,打強心劑、休息幾天就能回家,但重度心衰竭可能要動用葉克膜甚至等待換心。

「怎麼可能定一個簡單的標準,限定這麼複雜的心衰竭?」國內換心權威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對於健保署把影響生死的心臟編碼編得如此簡略,難以置信。

收了會虧本

醫師只好推掉病人

台灣在4年前就開始實施第一階段DRG,但當時項目較少;今年7月1日起實施第二階段共254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全部納入其中。

所以,11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就包含了:老人家、多重骨折、長年洗腎、心臟病史、高血壓、糖尿病、主動脈剝離、再次手術、曾經多次開刀、脊椎多節有問題、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孕婦。意即,全台灣2300萬人口就醫,都將受到這健保新支付制度的影響,絕非「別人家的事」。

在DRG「同一號碼、同一價格」的規則下,醫院接到病情複雜的病患、或用較昂貴的藥品器材,將導致虧損,反之則可以獲利。想要縮減健保赤字、杜絕醫療浪費的政府,用簡單編碼與定額給付把病人與醫療行為規格化,等於鼓勵醫院把可能「醫了會賠錢」的病人與醫療行為,排拒在外。

聽到這些話

你可能已經默默變人球

那麼,醫生在院方壓力下,會用什麼「話術」讓病人甘願離開呢?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臟內科醫師說,如果病人已在內科住院六、七天,做了很多項檢查,可能需要開刀了,但若此時開刀,一定會賠錢,這時候,醫生可能會跟病人說,「你先回去吃藥就好,觀察個幾天,過一陣子再來門診排開刀」或說:「你的病情還沒穩定,這時開刀會有風險。」

7月1日第二階段DRG上路,脊椎手術健保給付金額最多只夠支付兩節,做超過三節醫院就要賠本。有神經外科醫師預期,未來在私人醫院可能會發生,病人每次來「只做一節」,把多節的病人推給別人去做。這時醫生就跟病人說:「你去台大看、你去榮總看,你的病太複雜、很困難啦。」表面上看似為你好,實際上卻因這病人開刀會讓醫院賠錢,醫師不敢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