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揆給青年的就業禮 170億空包彈?

2014-04-18 15:14

? 人氣

大學延畢風盛、青年失業率降不下來。政府不斷端出促進就業方案,沒見成效,納稅人的錢白花了嗎?

大學延畢風盛、青年失業率降不下來。政府不斷端出促進就業方案,沒見成效,納稅人的錢白花了嗎?

太陽花學運落幕後仍餘波蕩漾,就在329青年節前夕,行政院長江宜樺低調的送出一份金額高達170億元促進青年就業的賀禮,但是從過去經驗來看,這份賀禮有可能還是個空包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7年前民進黨執政,到馬政府任內,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已投入超過400億元的人民納稅錢。

但,400多億元的經費砸下去,青年失業問題有獲得改善嗎?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近5年來整體失業率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但20歲到24歲青年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其中去年整體失業率降到4.18%,創下近5年來新低,但20歲到24歲青年失業率,卻快速竄升到去年的13.75%歷史次高,幾乎追上金融海嘯時期的歷史最高14.67%,最近新鮮人畢業潮將屆,青年失業率恐怕將會再度走高。

除了失業人數越來越多,青年失業的時間也越拉越長。近六年青年的失業週數從20多週拉長到近30週,失業、待業的時間超過7個月以上,讓找工作變得更困難,為閃躲「畢業就失業」的尷尬,目前大學校園普遍瀰漫延畢風潮,連大學前段班的台大、政大都有四分之一的應屆畢業生選擇延畢。

太陽花學運進行得如火如荼期間,江宜樺端出3年170億元,青年圓夢計畫方案(包括促進青年就業及青年創業兩方案),該方案估計3年內可以解決15萬青年的就業狀況,但這筆預算真正的執行效益恐怕也是個大問號。

我們發現,這套青年圓夢計畫有兩大荒謬之處。

新瓶裝舊酒
18
項計畫,逾10項延續過去

官員在宣傳青年圓夢計畫時,不斷提及該方案串聯政府十餘部會,內容包括有上百個超級專案計畫,其中的青年創業方案甚至將有助於催生本土「小賈伯斯」與「小佐柏格」,彷彿錢砸下去,就是青年失業問題的特效藥。

但在勞動部促進青年就業方案核定本中,則是開宗明義寫到,目前行政院端出的大菜──青年圓夢計畫,其實就是過去青年就業促進方案及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的延續方案。

說白一點,這號稱夠力的青年圓夢計畫,就是把過去幾年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原民會、農委會計畫中,既有青年就業及創業輔導、輔助計畫措施重新包裝進來,再增加幾個新的計畫項目,塗脂抹粉一番,讓整個預算數及專案計畫的數量,看起來很充實很漂亮。

根據報告,促進青年就業方案當中,占經費比率最高(達七成)的「促進職場體驗」項目,全部十八項計畫當中就有超過十項是延續過去「青年就業接軌方案」的計畫。青年創業方案也幾乎就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直以來推動,相關青年創業及青年築夢創業啟動金貸款的延續方案。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整個圓夢計畫內容很多都是往年就逐項在做的方案或計畫,不僅經費上有虛胖的成分,內容也跟過去幾次就業方案的內容大同小異,眼看青年失業問題日趨嚴重,最近政府又提出新計畫,在新計畫中他不僅看不到亮點,甚至質疑辦一辦講座、做性向測驗、職涯探索、產學合作這些換湯不換藥的措施,到底對於新鮮人就業能帶來有多大成效。

治標不治本
訓練抱佛腳,學用落差擴大

政府在解決青年失業問題投入的資源不算少,但為什麼都看似付諸流水?「因為青年高失業率的背後,其實有更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需要解決,」中山大學教務長劉孟奇說。

首先是學用落差的問題。劉孟奇表示,現在台灣的產業需要的大多是技術人才,但技職教育普遍大學化的結果,現在學校教育教出來的學生,卻缺少技術上的專業。

劉孟奇認為,學生沒辦法在正式的教育場域加強專業,等到畢業要找工作,才以「外掛」的方式讓勞動部的補助或是職業訓練來加強專業,勞動部本身扮演的就僅是「協助、救火」的性質,是沒辦法取代教育體系的,「本末倒置」的結果,問題根本沒辦法解決。

再來是產業結構變化。目前國家的輔導就業政策,主要偏向著重在製造業,但產業變化速度卻遠遠超過政策的可移動性,當世界潮流已從類比走到數位,青年失業一大堆,台積電、聯發科等卻頻頻喊找不到軟體設計人才,政府這一套「類比時代產業及就業輔導政策應該要重新檢視,」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

在數位及自動化時代潮流的驅使下,牛津大學最近一份研究警告,現代人47%的工作,將在未來20年內,被自動化給取代掉,大趨勢不可擋,邱俊榮建議政府應該盤點一下整個國家的人力規畫。

比如軟體、創意人才是未來具全球競爭力且龐大的高階人力需求,至於生活服務業,雖技術門檻不高,但隨著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確實是另一大塊龐大的人力需求,邱俊榮認為,只有對症下藥,才能夠更有效的解決青年失業問題。

可惜的是,「搶救青年就業計畫」效果不佳,結構性的學用落差、產業轉型問題,都不是現在才有人提出來,但拖了七年,歷經藍綠兩黨執政,都只用「鋸箭法」,似乎都沒人想要真正解決問題,太陽花學院僅是引子,若青年失業未來持續惡化,點燃的怒火恐怕不僅是一場學運而已。

更多報導

「付租金好還是付房貸好?」這問題根本就問錯了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416/20140416_11.htm

被誣陷性侵女學生...明星教師:我的人生全毀了,誰賠得起?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416/20140416_21.htm

戴勝益:一間公司的問題,全出在會議坐前三排的高階主管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416/20140416_31.htm

大學畢業生賺得不如經營火鍋店的單親媽,到底誰才是弱勢?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416/20140416_41.htm

運動完更要立刻吃東西!必做這4件事,幫身體代謝廢物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416/20140416_51.htm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