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工時與工資的「生死疲勞」:「人為財死」是正義嗎?

2017-12-16 06:10

? 人氣

日本的企業社會非常清楚,勞資關係當中勞資彼此互相矛盾的立場, 所以面臨到政府「強制介入」的政策性縮短工時時,大部分的雇主將「目前的薪資成本」視為「沈默成本」,將「固有的加班費轉換成本薪」,再以生產力提升策略來強化勞動,讓「薪資-工時的勞動條件」恢復新的平衡。日本雇主面對縮短工時政策,思考的因應方式是「企業變革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讓員工的「總收入不變,勞動強度增加」,最終來說,只要成功縮短工時,企業的總薪資成本還是可以維持不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就是說,日本企業選擇將縮短工時政策帶來的虧損風險先行吸收, 再日後透過生產方式改革的力量,讓員工在生產力上進一步加強付出。這是日本式「勞資和諧」的真相,企業先行投資,員工日後付出代價。而,面對到政府的強制介入縮短工時,日本企業要求政府也要讓步;階段式的縮短工時政策實施,與大量的縮短工時補貼政策(主要是以自動化生產為最多的申請項目)。政府所出示的縮短工時補貼政策的內容,顯示出日本勞動官僚對企業界的了解程度。不用功的勞動官僚會被日本企業資方代表在公聽會上嚴重打搶,要求更迭內閣人選。縮短工時,對日本勞資政三方都是一場硬仗。

那麼台灣的「勞資和諧」呢?台灣的指標企業管理者曾經隔空對日本經濟官僚指教,說要教日本官僚如何拚經濟。這是明顯的「台灣勞資政三者權力關係」的反映:「資方隱形,勞方無力,政府主(被) 打」。這是 60 年前被共產黨打怕了的政府所選擇的勞資天秤戰術: 任由資方予取予求,只要能夠創造經濟產出,就可以防範勞動勢力的崛起。而在整個縮短工時立法過程當中,搖擺的勞動官僚增長資本家頤指氣使的啟示;勞工則單方面對政府施壓,希望透過政府「還勞工一個公道」!

說到這裡,整個台灣勞資關係的戰術慣性就很明確地可以看出了!資本家用「退出市場」來威脅政府官僚與政治人物;勞動者用「公平正義」來施壓民主選舉的政治人物;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治首長與官僚體系當中並沒有一定的連結與同步,體制內政府官僚們的「不接地氣」,導致政治首長失去「在理論與實務上,壓制資本家威脅」的論證與執行能力,變成兩邊不討好的陀螺,原地打轉空作功。

為了改變台灣這種扭曲的勞資關係,長期來說,筆者建議台灣在政策立法時,「政府多方制肘的日本式和諧勞資模式」與「政府中立的歐美式戰鬥勞資關係」模式當中做一個明確的選擇。

選擇日本模式,則台灣的官僚體系要對實務有更深刻的體會,要時時走在企業的前端來指導企業,而非固守「台灣企業主一個皮箱打天 下,政府做後盾」的消極態度;選擇歐美模式,則台灣的司法體系要做更大幅度的改革,準備好充分的司法資源來讓勞資雙方在「法庭上贏取正義」、準備好更多的社會資源,讓勞動團體可以透過合法罷工等的爭議行為,展現其戰鬥實力,自己贏取司法正義與實質正義。當然,台灣作為全球化時代的一員,筆者比較傾向「歐美模式」的採 行,這是外資也熟捻的勞資關係模式;然而,若熟悉台灣的社會風 格,要採取表面和諧的「日本模式」,則台灣社會上上下下的成員與政府官僚,可能要對錯綜複雜的經濟施壓手段採取更寬容的態度。日本社會是一個生存壓力遠比台灣高張的社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