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青年成為「網絡革命黨」主體:《中國:潰而不崩》選摘(3)

2017-11-05 05:10

? 人氣

據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郭書君在〈我國農村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的實證分析〉一文中指出:1999年至2003年農村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從1.4%增長到2.7%,城市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從7.7%增長到26.5%。雖然都在增長,但城鄉比值由1999年的5.5倍上升到2003年的9.8倍,差距逐步拉大。南開大學自2001年以來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農村新生的比例為30%,2007年這一數據為25%,2008年為24%,下降趨勢明顯。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幾年的統計則顯示,農村新生比例最高時也不超過三分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不平等源於相關制度設計的不公平。中國各大中城市約有700所左右的重點中學,相比於普通高中,這些學校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比如較多的教育投資,因而能擁有更好的教師、更加豪華的教育設施。這些學校宣稱其目標是培養最聰明優秀的學生,但一些學生借助家長的權勢與金錢力量,利用高中可以推薦優秀生而免考直接進入名校。中國的精英大學常常與中學名校達成協議,大量錄取它們的優秀畢業生。2010年,具備這一協議資格的近90所大學機構通過這一途徑錄取的學生占招生名額的30%以上;上海復旦大學這一比例則近60%。不能否認,這些學校錄取的不少學生確實優秀,但其中不乏有學生家長通過賄賂學校的方式,從而使孩子獲得錄取資格。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原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承認,在2005年至2013年間,自己通過兜售大學錄取名額,共受賄2330萬元人民幣(按匯價折合,約為327萬美元)。

與其他國家在自由競爭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中國的重點學校基本是在計劃經濟時代裡,為了國家發展經濟或者特定階層的利益,通過行政權力人為地集中教育資源而形成的「貴族學校」。這種優勢一直延續到現在,被輿論譏諷為「用全體人民的錢辦少數人的學校」。這種教育資源向少數人傾斜的制度設計,注定了農村青年(包括城市普通平民子弟)輸在人生起跑線上。2015年中國政府減少了重點高中以優秀生名義推薦直接上大學的比例,規定通過非高考途徑獲得大學錄取資格的比例不得高於5%,其餘的學生只能依高考成績錄取。但在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財富占有格局早成定局的狀態下,這種矯正無異於杯水車薪。

二、第二重社會不公:社會上升通道嚴重梗阻

自上世紀末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一種奇特的狀態,即GDP增速每年保持9%甚至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從2000年到2009年每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對應的就業人數從0.88人下降到0.16人,10年內下降了82%,其主要原因是國家的投資轉向無法長期拉動就業的土木工程項目。在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困窘中,大學畢業生求職的競爭變成了家世與背景的競爭,而不是能力的競爭。底層出身、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往往陷入一職難求的困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