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政府怎麼做才不叫介入產業

2017-10-01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政府談法規鬆綁時,需要特別注意誘因機制的設計,才不會對台灣經濟產生不好的影響。(資料照,台積電提供)

作者認為,政府談法規鬆綁時,需要特別注意誘因機制的設計,才不會對台灣經濟產生不好的影響。(資料照,台積電提供)

當許多國家把匯率當成一個影響國際競爭的政策工具時,政府也會被廠商要求透過產業或貿易政策工具,以幫助他們避免遭受不公平競爭。此時,政府是否應介入產業的發展?

日前張忠謀董事長一席有關「五+二產業創新計畫」的評論,又引起輿論的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政府該做的是,要營造一個可以讓產業自己長大的環境,當然,這個環境必須具有可競爭性。因此,政府在硬體與軟體的基礎建設上都要適度支持與投入,這樣的環境才可以被營造出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法規調和與人才培育等軟體的基礎建設更是關鍵。因此,張董事長認為:「政府只要把基礎建設如水電、土地、交通、法令做好即可,民間要做什麼產業,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太多。」這樣的論述乍聽之下並無太大的爭議。

然而,目前政府五+二產業政策的方向似乎不如張董事長所言是政府自己要去引導產業,反而是政府希望可以讓台灣的法規與目前主要國家或廠商所關注的產業發展可以相契合,而這些產業也多已受到世界大廠關注而非台灣獨創。當然,政府在法規鬆綁上做得夠不夠是可以討論的,但是不要忘記國外的產業之所以可以長大絕對不是只有給蘿蔔,也會給棍子。因此,政府談法規鬆綁時,需要特別注意誘因機制的設計,才不會對台灣經濟產生不好的影響。

此外,小英總統上台之初特別強調國家隊的概念,因此,目前政策主要是希望集結有能力的廠商們,提供好的產品或系統,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當然,有些廠商也可以靠自身力量直接與其他國際大廠合作,一樣可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當我們在談政府只要提出合宜法規的前提是,政府主管機關必須確實瞭解所有產業的趨勢與廠商經營的問題,否則政府如何提供產業可以長大的環境。

因此,目前政府若可以在五+二的產業上,與廠商有更多的面對面溝通機會,瞭解廠商實際上面對的問題,這對後續的法規協調非常有幫助,這樣的做法也才具有前瞻性。

想像一種狀況:若有許多國家把匯率當成影響國際競爭的政策工具時,政府也會被廠商要求透過產業或貿易政策工具,以幫助他們避免遭受不公平競爭。此時,政府是否應介入產業的發展?

就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介入是維持台灣廠商在國際市場的可競爭性,是應該做的。同理,目前政府五+二產業政策也是站在幫助或整合既有廠商的前提下,提高既有廠商的競爭力,而非像過去一樣直接扶植一個新的產業。因此,政府要怎麼做才是介入產業,並非從單一面向所能判斷。

*作者為淡江經濟系副教授。本文原刋《新新聞》1595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明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