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專文: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

2017-09-23 06:50

? 人氣

八、真有本事的話,方和圓不矛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元培在1917年開始擔任北大校長。那一年學校裡有個聰明又認真的大二學生叫做傅斯年。他發現教「文心雕龍」的那位老師不太懂文心雕龍,錯誤很多,學生就商量怎麼把情況告到校長那裡去。

你覺得學生應該怎麼進行舉報?

首先要有證據。聽課做的個人筆記不能當作客觀證據,於是有人輾轉取得老師的全本講義,交給傅斯年,傅斯年一夜看完,摘出三十九個錯誤,做為呈堂供證,由全班簽名上書校長。

這是學生集體對付老師了,你覺得校長蔡元培應該怎麼處理這個衝突?

傅斯年自己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學生們判斷,校長有可能懷疑這三十九個挑錯不是來自學生,所以學生就組織起來,分組備課,把三十九個錯誤的說明模擬個清清楚楚,等著校長召喚。

果然,蔡元培擔心這個行動會不會是教員之間的攻訐,學生只是棋子。他把傅斯年和其他學生全部找來校長室,針對那三十九個錯,當場一一考試,學生對答如流。

接下來呢?

校長立刻給教授難堪?或者看見校長不立即處置,學生開始鼓譟?  

結果是,蔡元培按兵不動,學生也耐心等待,那位老師繼續上課,但是調課的時間一到,老師就被調走了。

這件事,無處不是尖銳的衝突,無處不是可爆燃的乾柴,可是你看到幾件事:一、學生冷靜地準備證據,二、學生信任而耐心地等候結果,三、校長依證據辦事,四、校長做到改革的結果卻又未傷人尊嚴。

真的有本事、有自信的人,做得到「外圓內方」。

傅斯年(左)與蔡元培(右)。
傅斯年(左)與蔡元培(右)。

九、容忍比自由重要,真的。

年輕的時候,譬如寫《野火集》的時候,當我說「容忍比自由重要」,那是對權勢者說的,呼籲掌權的人對異議者、反對者要容忍。  

這句話,對今天的掌權者,還是要不斷地說,不斷地說,不斷地說。

但是同時,「青春迷惘」之後,發現很多異議者、反對者,即使身在牢獄也相信自己擁有強大的道德力量,而正是這份對自己道德力量的強大自信,既支撐了他,也同時使得他往往對與他意見不合、他自己的異議者無法容忍。

從青春走向初老的路上,看到太多曾經被壓迫的反對者以「自由」的旗幟來排斥反對者的反對者。也就是說,我的「中年迷惘」其實就重複了胡適之的發現,他在1959年「自由中國」的十週年紀念會上回答殷海光的問題,說,他主張容忍比自由重要,不僅只是對壓迫言論自由的人說的,也是對「我們主持言論自由」的人說的。

容忍是雙方面的,絕非單方面。

十、下山比上山難,下台比上台難,退場比進場難,結束比開始難。

我才剛剛去登了屏東的大武山,3092米。上山的時候,雖然艱辛,大家還可以邊走邊笑邊看風景。下山的時候,卻一片安靜,因為你要看著你的腳每一步落在什麼地方,每一個石頭都是滑的,每一塊土都可能鬆塌,一不小心就會墜落山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