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位元幣不(會)是貨幣

2017-09-15 06:30

? 人氣

作者表示,如果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是位元幣交易的大宗,那麼其美元價格不應該如此劇烈波動。因為如果有這麼大的劇烈波動,就會在「位元幣—商品服務—美元」之間出現套利空間(圖/ar-traveler)

作者表示,如果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是位元幣交易的大宗,那麼其美元價格不應該如此劇烈波動。因為如果有這麼大的劇烈波動,就會在「位元幣—商品服務—美元」之間出現套利空間(圖/ar-traveler)

翻開經濟學教科書,我們會看到貨幣的基本功能有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有效的計數單位:在以物易物的時代,每顆蘋果和每一頭牛的重量和品質都不同,交易起來非常不方便。貨幣有著均一單位(美元、歐元、日圓⋯⋯等),一千單位的某一貨幣一定比九百九十九單位的該貨幣價值來得高,而且高出的大小就是一單位貨幣。這種可以計數的特性使得交易變得簡單,降低交易的障礙。

(二)交易媒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必須要能夠低成本而有公信力地在交易完成時轉移所有權。實體貨幣(銀兩、金元寶、硬幣或鈔票)採用實體交付,非實體的交易(信用卡或銀行轉帳)則由有信用的金融交易系統保證。

(三)儲存價值:一單位的貨幣在沒有被拿來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應該要某種程度可以保存其代表的價值,或者購買力。這也是為何在一個國家出現超級通膨時,消費者往往回頭使用古老的交易媒介,例如金塊或者銀塊,因為手上的國家法定貨幣只要不換成商品或者服務就會一直失去價值。金塊或銀塊雖然也沒保證,但大多數的人似乎都願意接受金塊或銀塊來提供產品或服務,因此比正在迅速失去價值的國家法幣還讓人安心。

以上面三個條件來看,現在火熱得一塌糊塗的位元幣(Bitcoin)是符合第一項和第二項條件的:(一)以區塊鏈技術為根基的位元幣是可計數的,其單位為BTC。(二)位元幣在接受其公共協定的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的網絡中,是可以作為交易媒介的,因為位元幣的所有權可以透過難以竄改的區塊鏈帳本系統很低成本地移轉和驗證。

但在第三項條件「儲存價值」上,位元幣可以說是大大地不及格。

位元幣過去兩年來每週價格與波動性走勢(擷取自Coindesk.com)
位元幣過去兩年來每週價格與波動性走勢(擷取自Coindesk.com)

上圖是位元幣過去兩年來每週的價格與波動性走勢,可以看到其價格在兩年內從230美元左右一路飆升到4500美元左右,約是20倍左右的增值。這個瘋狂的漲勢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基本面(越來越多人接受位元幣做為支付方式)支撐,但更多的是投機性的交易,特別是這一波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售)熱潮,由於包裝成類似證券的模樣,所以吸引了無數投資者和投機者進場購買。雖然ICO主要戰場在於位元幣對手的乙太幣上,但有些ICO亦接受位元幣,一來一回更推升了位元幣漲勢。

「但是位元幣能夠換取的美元價值一直增長不是很好嗎?不正是它能夠儲存價值的證明嗎?」

如果美元能夠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在兩年內翻漲20倍,請問你會繼續持有這個美元,還是會把它花掉、換成產品或者服務?白痴也知道答案。結果就是一個因為某些原因持續快速增值的貨幣,最終失去讓人交易產品或者服務的作用,也失去作為貨幣的意義。

除了兩年這樣相對「長期」的快速增值以外,位元幣還有著很大的「短期」波動性。以今年八月七日的那一週為例,最高價格為$4,225,最低價格為$3,223,就算產品和服務提供者願意接受位元幣,他們也無法以BTC為其產品和服務訂價,必須每天、每小時甚至每一分鐘更改菜單上的BTC價格。因此在那一週中發生在美國的位元幣兌換商品或者服務的交易,實際上仍然都是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美元才是那些交易中真正的貨幣,位元幣只是一個交易方式。

如果考慮到位元幣每天和每週的高幅波動率,我們可以推測多數位元幣的交易並不是用來進行實際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易,而是投機和投資。

如果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是位元幣交易的大宗,那麼其美元價格不應該如此劇烈波動。因為如果有這麼大的劇烈波動,就會在「位元幣—商品服務—美元」之間出現套利空間,就算使用實際的蘋果和牛隻不方便,使用蘋果電腦和紅牛飲料卻或多或少是可行的,畢竟絕大多數不使用位元幣的美國人仍然會以美元購買接受全新未拆封的蘋果電腦或者紅牛飲料,任何交易員都可以設計出一個有效的機制從「位元幣—商品服務—美元」這三者的相對價格關係進行套利。這樣的套利理應避免位元幣出現如此大的波動,但現實中位元幣價格波動仍然很劇烈,可知其交易中有很大的部分是與真正的商品和服務交易無關的。

因此截至目前為止,位元幣理想主義者所持的「政府拼命印鈔,操作貨幣供給,不如區塊鏈分散式系統值得信賴」的烏托邦論點,與實際上發生在位元幣的交易洪流無太大關係。

現在的位元幣比起即將改變世界的烏托邦虛擬貨幣來說,更接近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

根據維基百科中文版:「鬱金香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繁殖的植物,因此造成了『鬱金香狂熱』中的缺貨狀態因而變得高價。鬱金香有兩種培養方法,一種是由種子開始培育,另外一種是由母球根複製出子球根。前一種方法經由雜交可能會產生新種的鬱金香,但是到開花要歷經3至7年的時間。後一種方法從母球根來培養當年即可開花,一個母球根約可產生2至3個子球根,子球根要成長到母球根也要花一點時間,此外不發芽的種子和母球根數量也不少。基於以上的理由,鬱金香的培育速度無法趕上突然擴大的需求量。」

我們可以用同樣口氣寫一段解說:「位元幣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開採的數位貨幣,因此造成了『位元幣狂熱』中的缺貨狀態因而變得高價。位元幣的開採方式是由所有參與位元幣開採的電腦競賽進行複雜的數學問題解題,隨著電腦硬體速度的提升,位元幣網絡也會提高數學問題的難度以維持平均解題時間不變,因此儘管全世界投入位元幣開採的計算能力爆炸性成長,位元幣的供給增加速度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基於以上理由,位元幣的開採速度無法趕上突然擴大的需求量。」

因此位元幣就像鬱金香一樣,是一種資產(asset),不是一種貨幣,最少在現階段來說。

「但現在位元幣這麼火熱,知名度也一直提升,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人使用位元幣去交易真正的商品或者服務,有一天等這部分的交易量夠大,就能夠取代現有的國家法幣,不是嗎?」

如果這樣的「進化」真的發生,我會非常驚訝。

更有可能發生的是:由於價格的高度波動,吸引大量的投機者和投資者進場,金融交易員也開始設計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套利。路角開店的理髮師雖然本著好奇心開了帳戶,讓來剪頭髮的一個客人首次用了0.01BTC支付,結果到了下午他想向另一個客人收取0.01BTC時,被拒絕,這個客人提出最新的BTC對於美元交易價格,要求只支付0.0089BTC,他抱怨了幾句後還是接受了。晚上睡覺前他查了一下位元幣價格,發現今天營業額所賺到的BTC,因為價格的飆漲,讓他可以換到比平常一天營業額還要多三成的美元,他因此興奮地睡不著覺,翻來覆去想了一整晚後,隔天他決定拉下鐵門暫停營業,專心進行位元幣的交易⋯⋯

這樣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有很多樣貌,也有很多稱號,但不會是「貨幣」。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