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到底是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為何中國政府堅持將他囚禁到生命終點?

2018-07-13 09:20

? 人氣

1955年12月28日,中共建政6年之後,劉曉波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為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劉家有5個孩子,都是男丁。大哥劉曉光、二哥劉曉暉、劉曉波是老三、老四劉曉暄、老五劉曉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劉曉波天生聰明,從小調皮搗蛋,自承從11歲就開始吸菸,「始於好奇,中經冒險和叛逆,終成一個癮君子。」那也是文革興起的年代。1969年至1973年,他隨父母奔赴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大石寨公社插隊下鄉。1974年7月他19歲時再次下鄉,吉林省農安縣三崗公社。1976年11月,他回到長春在建築公司任職工人。

東北師範大學(取自網路)
東北師範大學(取自網路)

「感謝文化大革命……我可以暫時擺脫教育程序,去幹我想幹的事」

對於文革,劉曉波如此回憶:「我非常感謝文化大革命。那時我是一個孩子,我可以想幹什麼便幹什麼。父母都去幹革命。學校都停課了,我可以暫時擺脫教育程序,去幹我想幹的事,去玩,去打仗,我過得很愉快。」

「我在文革中能看到的書只有馬克思選集,馬克思給我提供了不少西方哲學史的線索,是當時『走向世界』的唯一橋樑。我看過馬克思全集四十多卷,可以大段大段背下來。馬克思前期的作品不錯。」

但劉曉波還是回到「教育程序」,而且克紹箕裘,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班,1984年拿到學位,留系任教。

1984年4月,劉曉波在《國際關係學院學報》上發表第一篇作品《論藝術直覺》,並持續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美學和文學評論。1985年至1986年發表的〈一種新的審美思潮〉、〈無法迴避的反思──從幾部有關知識分子的小說談起〉、〈危機!新時期文學面臨危機!〉,讓劉曉波與後來震撼文壇的「劉曉波現象」初露鋒芒,透過《深圳青年報》的傳播而在青年學生中激起迴響。

從文學評論到思想文化批判,非理性主義、反傳統思潮的代言人

劉曉波認為,劉索拉、徐星的「新潮小說」「標誌著中國青年對封建意識的自覺批判和個性覺醒」,「它們的共同主題便是對人格獨立的追求」,那些玩世不恭的青年形像是「魯迅的『狂人』的後裔」,他們在「冷嘲熱諷中的抗爭與追求」應該得到理解。

劉曉波強烈否定《哥德巴赫猜想》、《綠化樹》、《人到中年》等作品中那些忍辱負重、可歌可泣的知識分子形像,斥之為「帶有異化色彩的人格」,呼籲「從自我否定起步的自我重建」。

他感歎:「中國文壇缺少具有挑戰姿態的人物」;「中國作家仍然缺乏個性意識。這種無個性的深層就是生命力的枯萎、生命力的理性化、教條化,中國文化的發展一直是以理性束縛感性生命,以道德規範框架個性意識的自由發展」;「不打破傳統,不像五四時期那樣徹底否定傳統的古典文化,不擺脫理性化教條化的束縛,便擺脫不了危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