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焚而不燬的黨外精神

2017-04-21 07:00

? 人氣

 一、新生代力量的崛起:所謂新生代係包括候選人與選民而言,他們完全是在現行教育體系下長大,並擁有現代知識武裝,他們共同特點是:有抱負、有熱情、愛打抱不平、目無權威,且多少有受挫感。具有這些特點的選民,當然無法以任何非法方式購買其選票,加上他們在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多,他們的自由意志便成為決定選舉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具有這些特點的候選人,為與傳統只能依靠組織、家世、經濟基礎或「結拜兄弟」出身的候選人劃分界限,也極力強調「新理想、新作風、新精神」。此次選舉揭曉以後最值得注意的現象之一,便是這些新生代的候選人,在以新生代為主和對新生代寄予厚望的選民的合力支持下,不僅都當選了,而且都在花費最少的情形下,以超乎他們起初預料之外的最高票數當選。這個事實充分說明新生代的力量已在台灣地區的政治舞台上開始旋轉了,可以預見的,這個力量在未來不僅將越放出其光芒,而且將越表現出其挑戰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支配式角色的消失:執政黨在這次總共1318個職位的競選中,獲得1121席,其中包括臺灣省20個縣市長中獲得16席,77個省議員中獲得56席,857個縣市議員中獲得714席,313個鄉鎮縣轄市長中獲得292席,台北市51個市議員中獲得43席,這些當選名額占執政黨提名名額的96~98%,占5項公職當選總額的85%以上;其餘非國民黨籍的當選人士之中,尚有一些國民黨黨友。這種當選紀錄,如果發生在全世界所有經由選舉以產生政府和議會的任何選舉先進國家,不但會視為是一種壓倒性的勝利,甚至可能帶來有志之士的隱憂,認為權力分配的不均衡將導致權力的獨佔和壟斷。但檢視執政黨及其所屬宣傳媒體在選舉以後所發表的各種評論,雖然一再強調此次選舉的成功及其政治意義,卻無法掩飾其內心深處存有一種受挫感。這種受挫感與其說是因失敗而產生,毋寧說是因失落而產生;所失落的,與其說是實質上的,毋寧說是觀念上的;這項觀念便是執政黨在臺灣地區引進選舉制度時,如影隨形帶來的「支配者」角色。這種不合乎選舉本質的角色,經由此次選舉的衝激,以及更重要的,隨著民眾力量的抬頭,必將從此漸漸消失。

三、裁判者的還我面目:選舉的本質是競爭的,而非支配的;競爭的最後裁判者為民眾,而非超越民眾之上的任何團體或個人。以往的選舉,由於執政黨一向扮演「支配者」的角色,民眾在自覺或不自覺之中,便累積一種影像,認為所謂選舉其實只是執政黨變相的內部手續,執政黨提名的,固然可篤定當選,提名以外的剩餘名額,也須視執政黨的態度而定。這種影像即使不倒置民眾作為選舉裁判者天經地義的角色,至少也使這項角色一時陷入冬眠狀態。但這次選舉的結果,不僅使這種累積的影像與事實不合,而且也使民眾一度陷入冬眠、甚至被扭曲的作為選舉裁判者的角色從此恢復。所以此次選舉對民眾的最大意義,並不在那些候選人當選,而在民眾以本身動員的偉大力量,堅定地證明民眾才是選舉勝負的真正決定者。這項主人翁意識的重新體認,如果能持續而有效的深根,並蔚成一種共信而不可侵犯的神聖理念,不僅可激勵人心與士氣,最終必可帶動政治面貌的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