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施俊吉文的「一連串有趣的金融問題」

2014-06-18 09:27

? 人氣

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為文檢討國內人民幣清算機制,顯然有許多前提有問題的論述。(圖為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資料照,中評社)

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為文檢討國內人民幣清算機制,顯然有許多前提有問題的論述。(圖為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資料照,中評社)

前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日前為文《全台灣最賺錢的銀行》,討論有關國內人民幣清算制的問題,其中不少觀念相當奇特,值得一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篇文章計算中國銀行(中銀)台北分行的高獲利,最重要的基礎是說國內銀行吸收人民幣存款後轉存中銀台北分行,中銀以3-4%的利率給國銀,但中銀轉手以超過7%利率貸出,轉手之間就有3%的獲利。施文說其「今年的獲利上看400億元」。

但實情則是這些轉存款是沒有辦法以7%作商業放款,因為這屬於同業存款,不是中銀吸收的存款,根據中國對銀行存貸比的規定,不可能作為商業貸款放出去,只能到拆款市場上拆放,拆款市場能得到0.4%左右的獲利就算好了。

所以即使中銀台北分行「很賺錢」(一定賺,因為是獨家生意),但絕對不是來自把這筆錢作7%的商業貸款而來,因此也不會有如此鉅額的獲利。顯然,即使曾貴為金管會主委,但這種「等而下之」的實務面,施俊吉似乎不是很了解,因此其最基本的計算方式就錯了。

在民眾換取人民幣的過程中,施文提到就有「台幣(1.03兆元)則流往中國,流往中國的台幣,最終將變成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之一部份。而人民銀行在獲得這筆台幣後,可以將它存入中國銀行,中銀再將這筆資金交給台北分行運用,放款給台灣的客戶。……」

這段也堪稱「奇文」,台幣到底是透過什麼方式、什麼管道流往中國?當民眾拿台幣到銀行換取人民幣時,台幣就由國內銀行吸收了;當民眾把人民幣存入銀行,國銀拿到人民幣後,不論是轉存中銀台北分行還是到離岸中心,來去都是人民幣。台幣何曾流出?

而當國銀向中銀買賣人民幣時,拿的也不是台幣,而是美金。中銀可能因此滿手美金,所以他可以把美金再拿去向中國總行換取人民幣……。來來去去之間,全然不會有台幣流出問題。

台幣從頭到尾,在所有流程中,在民眾換取人民幣時,就留在國銀內了,人行如何有「1.03兆台幣」?難道用麻布袋裝著搬上北京嗎?因此,施文對人行手上掌握1兆台幣後的所有推測,都是可笑而不存在的。

更何況,各國外匯存底的貨幣,一定是考慮到其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皆佳才會納入;如果人行真的把台幣納入外匯存底的一部份,嗯……,那倒是好事一件,代表台幣受到肯定。

施文中也以國銀手上的人民幣(外匯指定銀行DBU部份),只有0.5%不到可貸款出去,原因是「中國官方不准」。但這說法是只取部份數據,也缺乏與其它地區的比較。如果擴大來看,OBU(境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吸收的人民幣存款是24%貸款出去,而DBU與OBU之間是可以自由互通,這種「數據取樣」是否有偏差?是疏忽還是蓄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