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幹嘛摧殘臺灣人的財富邏輯?

2017-02-22 07:10

? 人氣

國民財富及人才資本的規模基礎與動力大小,決定了一國社會的富弱與文明;所以,追求不中斷的成長進步與富裕文明,一向就是先進國家社會政治領袖拿來作為主軸治國理念與政策願景的核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今天臺灣這般,祇顧小確幸與選票流向的鄉野治國,在國際絕對稀有鮮見。

「土地」「空間疆界」是最真實的國富依托

國民財富以及人力資本價值累積成長的手段與方式,隨人類社會的成長演進階段不同,一直都在賡續發生,漸進移轉改變。

在初民村落農業經濟社會,國民財富及人力資本價值的累積成長指標,不過就是動植物及持有礦物的數量多寡好壞,作為取決計算,所以男女丁口、土地山林、田產地產物產的豐嗇繁簡,乃為國富表徵,在個人、社會、國家之間,率皆如此。

洎自鄉鎮城市經濟社會形成,貨幣體制漸臻成熟,國富累積儲存型態,從實物轉為使用財富象徵工具或市場價值象徵的金銀貨幣為主體,一方面既能持久永續,另一方面則可降低四季時序變易、天災人禍危害及「時間剝蝕損害」等財富風險的衝擊。鈔券貨幣待遇更漸漸取代實物產物及人員體力薪資,成為國富表徵或社會人才實力之映現。但是,這種貨幣價值財富的來源,還是植基於農林漁牧礦的「大地基礎」;「土地」及「空間疆界」大小多寡,依舊還是最真實的國富依托。

到了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之後,機器裝備設施的「財富創造能力」倍增,使得工廠或者是事業實物資產,更加能夠突顯國家社會國富能量及國富潛力的「可能性」(使財富有了可預期價值的展望意涵),或即是「未來國富」的最實體具象表徵。

如此一來,擁有工具設施裝備的財富價值,超越了田產地產規模及空間大小。

實物資本與「有證券斯有財」時代

從工廠經濟社會(factory economy)到現代企業公司經濟社會(corporations economy),國富的表徵工具,也從不久之前的「動產價值」為主,迅即轉進到更加「虛擬經濟性」(virtual economic value)的「證券化價值」型態;國民財富的創造與累積,已經越來越轉變為「證券持有量值」多寡來決定,也就是社會財富概念,從「有土斯有財」到「有工具斯有財」進一步演進到「有證券斯有財」(securitization indicating)的新時代。

更加嚴肅而且更為重要的改變是:「股匯市流動量及資產財富儲蓄量」已經遠遠超越了「商品貨物市場流動量及資產財富儲蓄量」,也使得股票、債券、外匯、「市場指數權證」乃至「創新發明專利權證」都變成為國民財富儲存、蓄積、保值增值的「新載體」,一國國富價值的外顯表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