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幹嘛摧殘臺灣人的財富邏輯?

2017-02-22 07:10

? 人氣

後海嘯時代「不動產財富價值」班師回朝

然則,這種國民財富儲存或保值增值的「虛擬化」發展趨勢,在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大撞擊之下,泡沫化風險的高升,以及交易證券背後的,工廠與產企業經濟的可營運壽年周期越來越形縮短,或市場景氣起伏變動過分急促快速,根本破壞了「證券化資產」的保值增值的恆常性與穩定性,尤其越是高科技化的產業企業公司,所面對的週期性急促緊縮的壓力與挑戰更大,其「市場價值」的安定性也越來越低;其反面的潛在意義是,以證券作為財富保值儲值增值的風險性,已是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為巨大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同一時間,由於城市化(urbanization)運動遞增式加速躍升,而城市經濟(urban economy)更已成為廿一世紀全球國家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的先鋒表徵,越是在第一線或第二線城市的房產、地產的保值、儲值乃至加倍增值的能力條件,越是具備「恆定性」「長期向上性」,未來性絕對遠優於「證券式」「銀行儲存式」或「基金投資式」的財富儲蓄聚增價值。

因此,這一發展趨勢,特別是在東方經濟社會尤其凸顯:「不動產房屋、土地」又回過頭來,成為先進經濟社會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財富儲存、累聚,並期待其保值增大值更優越的「最優先工具與方式」。

這也就是所有國家政府,「打房政策」「豪宅稅課徵」「富人稅加徵」措施結果,無異等同於驅趕了社會資本出境,甚至殺害並弱化了國富成長與國富累積動能,也使得國際都會經濟向以房地產資產價值做為彰顯國家經濟實力與活力的表徵,根本破功。

臺灣財富邏輯的量變與質變大疑慮

臺灣在過去將近70年的發展樣態,基本上,與國際間一般正常人類社會的財富邏輯樣態,是相榫合、相共振的。但是,最近幾年的橫遭蹂躪結果,此一國家財富邏輯是否會遭遇重大量變與質變轉化,正引起國內外經濟社會的莫大關注。

過去20多年時間,政府主政當局者基於「公平正義」治國思維的堅持及順從理盲濫情「仇富反商」與「獨尊小確幸」民粹主張,以致一路加碼打擊並企圖扭變臺灣人財富累進慣性與偏好傾向,竟使得臺灣社會加速度從「臺灣錢淹腳目」的浮華經濟,轉變成為一個「窘嗇又不樂意捐輸」的窮蹇社會,許多社會團體都迭迭因為財源失勢而斷炊打烊,邁向近70年來鮮有一見的困頓寒冰期。

至少過去這二十幾年,在兩大面向的打壓國民經濟發展動能,以及挫敗整體國家對外經濟吸引力與臺灣全球競爭力的,根本就是出自於政府主政當局的僵固意識形態治國理念所使然,最關鍵的就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