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當張謇遇上翁同龢

2019-12-19 05:40

? 人氣

光緒八年(1882),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由此受到「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在朝鮮,張謇「理畫前敵軍事」的能力和他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的雄文,使得朝鮮方面要以「賓師」的待遇挽留他。在國內,李鴻章等大臣也要推薦他到朝中當官,但張謇謝絕了,他要回國,他要走「金榜題名」的從政道路。光緒十年(1884)吳長慶奉調回國,不久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歸故里,繼續攻讀應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1213-「壬午事變」為是發生在1882年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壬午事變」為發生在1882年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由雲峴君(興宣大院君)發動。(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光緒十一年(1885),因孫雲錦官江寧府尹,子弟依例迴避,於是張謇轉赴順天鄉試(俗稱北闈),時任工部尚書的翁同龢對張謇的此次考試,十分關心,並親往城東單牌樓觀音寺胡同文昌觀音廟,訪問借宿在那裡的老同鄉張謇,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十月十八日鄉試出榜,張謇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實際上是南方各省的第一名,因為第一名舉人「解元」,必須是直隸人。)。而此次的「解元」是直隸鹽山人劉若曾,他和張謇一同成為鄉試主考翁同龢的得意門生。張謇並代此次主考官潘祖蔭、翁同龢撰〈乙酉順天鄉試錄前、後敘〉,據學者都樾文章(註一)說:「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十月十三日『張季直來,以〈後敘〉託之。』張謇於十八日『為常熟師作〈鄉試錄後序〉』,二十三日『為潘師作〈鄉試錄前序〉』」。

張謇中了舉人後,他就開始參加禮部會試,向科舉的最高層次進發。光緒十二年(1886)張謇應禮部會試不中,據學者都樾文章(註二)說:「四月二十九日張謇和劉若曾、朱銘盤一同出都返鄉。而在張謇落榜後,翁同龢曾於四月十三日親到張謇寓所拜訪,所談皆披露膽之言。」

光緒十五年(1889)張謇再赴禮部會試,根據張謇之子孝若所作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記載:「光緒十五年我父親三十七歲的會試,總裁是潘公(按:潘祖蔭),他滿意要中我父,那曉得無端誤中無錫的孫叔和,當時懊喪得了不得。」光緒十六年(1890)是慶賀光緒帝親政而加開的恩科(按:三年一試乃正科,如果今年已有科考,但明年碰到國家有什麼慶典,或皇帝六十大壽之類,就加開一科,故名恩科。)張謇再赴禮部會試,根據《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記載:「到了第二年光緒十六年的會試,房考是雲南高蔚光,曾經將我父的卷子薦上去,場中又誤以陶世鳳的卷子當做我父的,中了陶的會元(按:貢士第一名)。

等到翁公(按:翁同龢)曉得弄錯了,竭力留我父考學正官,我父不願在京久住,就回南邊了。」是科正總裁是孫毓汶,時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是「后黨」的中堅人物。當時已經置身「清流」的張謇就曾批評說:「自恭王去,醇王執政,孫毓汶擅權,賄賂公行,風氣日壞,朝政益不可問,……故談朝局國變者,謂始於甲申也!」因此張謇在探知闈中閱卷實情後在四月十二日的日記無奈自我解嘲說:「知堂批出孫毓汶,二人(按:孫毓汶和高蔚光)素不為清議所齒,得失無傷也。」雖是如此,但張謇應該有寫信給翁同龢表達憤憤之情,張謇自訂年譜云:「翁尚書命留試學正官,非余意,久於京無力。謝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