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專文:「不創新,就沒落」城市悲喜曲 ─讀這本書,是一次豐富有趣的經驗

2016-10-26 06:50

? 人氣

「不創新,就沒落」,城市的興衰也是一首悲喜曲(呂紹煒攝)

「不創新,就沒落」,城市的興衰也是一首悲喜曲(呂紹煒攝)

珍‧雅各這本書的中譯本使用了「城市經濟學」的標題,但是可能用英文書名直譯的「城市的經濟」來稱呼會更適切一些。這並不是說這本書當中缺少經濟學的成分,而是說在城市經濟發展理論之外,珍‧雅各更從城市經濟史的角度提供了許多饒富趣味與發人深省的城市發展故事、個案、與教訓,而這也讓這本書的閱讀成為一個相當豐富與有趣的經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本書不只試圖闡述城市為何興起,更試著回答為何有些城市能持續發展,一些小城市會茁壯成為大城市,以及—在悲喜曲的悲曲面—為何有些曾經極為成功的城市會停滯不前,而一些曾經繁華無比的大城市卻步上了蕭條沒落的不歸路。

很簡略的來說,這本書的城市發展理論架構大致如下:城市會因為貿易、資源、製造等種種原因而興起,但若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出口產業與內需產業之間形成互惠循環,並有前仆後繼、不斷出現的試誤創新作為推動長期成長的動力引擎。

我們可以試著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珍‧雅各的理論:一個有旺盛出口經濟的城市,必須有服務出口產業的內需產業作為支撐,而伴隨出口而來的進口,則會透過進口替代進一步壯大內需經濟。隨著內需產業分工體系的複雜擴大,就會有人開始試著在分工的各個環節進行創新。雖然失敗者眾,但終究有些成功創新的結果會提升原有分工工作的效率或降低成本。不過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成功創新會在原有的工作上發展出附加或全新的產品服務與工作,這些成功創新成為新出口產業的火種,一旦成功點燃爆發,就會進入到下一個出口帶動內需發展的成長循環。閱讀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就是看珍‧雅各如何運用上面的理論架構,配合她豐富的人類學、歷史、產業、公共政策方面的知識,帶領我們看過一個又一個城市的盛衰故事。

一言以蔽之,貫穿這本書裡面許多故事的核心主題,就是:城市因為創新而偉大。針對這一點,珍‧雅各甚至討論了經濟發展史的源頭,也就是農業的出現,而她的觀點非常有趣:並不是先有農業,後有城市;而是先有了貿易城市,才從城市的創新活動中產生了種植農業與畜牧業。在此之後,由城市而來的技術創新持續成為農業生產力進步的來源。珍‧雅各認為,與傳統觀念不同,並非有了農業剩餘才能支撐城市興起,而是相反的,沒有城市,農業根本難以產生剩餘。我在經濟史與人類學的知識並不足以論斷珍‧雅各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如何,但是如果說她的觀點提供一個非常有可能的反向因果關係,以及提醒我們傳統理論的思考盲點,應該是個公允的說法。

無論如何,除了歷史故事的探究樂趣之外,這本書對於城市發展政策的討論也相當精采。珍‧雅各提出了不少洞見,包括:城市在經濟上高度依賴少數大企業其實相當不妙,因為大企業的組織本身就不利於多樣化創新;當城市過度追求效率之時,可能就流失了創新與創造新形態工作所需的活力土壤;在鼓勵創新之前,政府應當先檢視自己的管制與法規是否就是阻礙創新的絆腳石;對年輕人的教育如果只著重於訓練其從事現成工作,對長期的經濟成長幫助並不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