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士玲專文:大盤肉販的豬事會社―分解豬職人

2023-09-15 05:10

? 人氣

豬隻進了屠宰場,出來時成了一分爲二的屠體,到了批發市場,再由剝骨師傅分切成六大塊,怎麼分切有一定的路數,主要根據下游買家的要求而定。剝骨師傅完成分割大任後速速離開,前往下一攤繼續工作。(圖/大辣提供)

豬隻進了屠宰場,出來時成了一分爲二的屠體,到了批發市場,再由剝骨師傅分切成六大塊,怎麼分切有一定的路數,主要根據下游買家的要求而定。剝骨師傅完成分割大任後速速離開,前往下一攤繼續工作。(圖/大辣提供)

將屠體一分為六,工資大約兩百元,剁頭一顆四十元。都是不得了的體力活兒。眼見師傅們紛紛上工,場內小吃店自動按時送上提神飲品,大家各自默默專注於手上的工作,毋須交談也省略了眼神交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畢竟,論件計酬的工作最講求時間效率。

午夜十二點,環南市場燈火通明。最早上工的是二樓獸肉區和早餐店。有些大盤豬肉商已開工一段時間,攤上掛滿分切好的豬肉。再過不到半小時,整個獸肉區就熱鬧沸騰,人聲剁刀聲熙攘交錯,之所以上工時間錯開,純粹取決於載豬人抵達的時間差。

誰是載豬人?載豬人是負責從拍賣場,將買家標到的豬隻載送到電宰場處理的職人。他的工作很辛苦,司機兼送貨,拍賣後要載送豬隻到屠宰場,電宰後要負責將剖半的豬隻分送到買家的市場攤位。電宰後的屠體,沒錯,載豬人是一匹匹揹上貨車,掛好。掛鉤下勾的位置就在後腿俗稱的老鼠肉這裡。原本老鼠肉的形狀是圓鼓鼓的,就是因為勾著屠體一路顛簸,被拉長變形,才成了零售市場上的老鼠狀。拉扯過後是否也順勢改變了肉質纖維,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細嫩的老鼠肉很搶手。

奇的是,市場裡不見鼠輩身影,是因為作息不同,還是剁刀聲太響亮驚駭?午夜十二點還太早,年輕老闆阿源要一點半才上班。我在市場裡一條一條攤道仔細看著,原來,靠牆邊有一整排小吃店,中式台式西式俱全,可惜時間仍早,很多店家連備餐工作都尚未展開。

牆角竟有一台義式咖啡機,老闆娘正烤著吐司。四十元換得一杯熱騰騰濃縮。這時還不懂得四十元在環南市場的另一種意義。

阿源退伍後進了餐飲業廚房學技術,後來到舅媽的大盤肉商攤幫忙,從此往後成為肉豬食物鏈關鍵的一員,手執剁刀主宰豬肉料理的形式樣貌。比阿源提早上工的是三位剝骨職人,一位師傅領著兩名小鮮肉徒弟。

抓豬人(大辣提供)
圖為抓豬人。(大辣提供)

豬隻進了屠宰場,出來時成了一分爲二的屠體,到了批發市場,再由剝骨師傅分切成六大塊,怎麼分切有一定的路數,主要根據下游買家的要求而定。剝骨師傅完成分割大任後速速離開,前往下一攤繼續工作。他們如吟遊詩人穿梭在市場內提供單一專業服務。這類職人還有剁頭師傅,自備利刀,同樣身強體健刀起刀落乾淨俐落,「你看,我的兩把刀,一把已經剁成小刀。」綁著小辮子的師傅將兩把刀並排,兩把刀都飽經歲月摧殘,終有一日鐵杵都會磨成針。

將屠體一分為六,工資大約兩百元,剁頭一顆四十元。都是不得了的體力活兒。眼見師傅們紛紛上工,場內小吃店自動按時送上提神飲品,大家各自默默專注於手上的工作,毋須交談也省略了眼神交流,畢竟,論件計酬的工作最講求時間效率。

每攤肉商一日進貨少則一兩頭豬,多則幾十頭。若逢年節數量一定加倍。那時這些「佩刀」高手可成了大紅人。平日可能每攤賺個三顆頭,年節一攤會多了十倍收入。

手上的濃縮咖啡已盡,四十元下肚,師傅還在攤上刀起刀落忙不停。

剁頭是把整片豬頭皮,連同耳朵、鼻管、舌頭統統卸下來。卸下的舌頭連著腮幫子兩塊肉,那是好吃的嘴邊肉,等一下還需細部分切修肉。連著耳朵與鼻管的豬頭皮,通常整副交給下游肉商,還有剩下的頭骨架子,包括上顎的天梯,也就是牙齦,也是整副交貨。

阿源待過餐廚業,刀法格外細膩,修肉非常仔細。認識他之後才發現,經常光顧的南門市場肉攤,就是他的大主顧。那個肉攤的五花肉肥瘦分布均勻,修整方正漂亮,梅花肉、後腿肉的瘦肉部分特別油潤好吃,原來是因為他指定的豬隻都要壯碩肥大,平均一百六十公斤以上,較之一般肉商的一百三十公斤多了許多肥膘。一般肉商覺得多的肥膘都必須剔除,不划算,但阿源說,豬越肥瘦肉脂肪含量也越高,當然更好吃。

今天攤上有一頭特大號巨豬,一百九十幾公斤。阿源笑稱,大概是牧場主人一直捨不得才留到現在。全球穀物大漲,飼料與人事成本節節高升,牧場多半要從這個部分精打細算。現在台灣有許多科技化養豬牧場,飼料講究,除了傳統的玉米、大豆,還會加上乳酸菌、中藥、大蒜,提高豬隻健康。

剁頭師傅在攤子一頭忙著,阿源在另一頭開始修起肉,不僅修肉,還要拿噴槍燒豬毛。燒焦的豬毛黏在豬腳上,還得用刀刮乾淨。阿源剛入行時包辦所有分切粗細活兒,後來才逐漸分工出去給別人一起賺。說著說著來了另一位師傅,阿源說他是負責分切內臟的,因為不熟練粗工,所以找他做細工。

內臟師傅必須蹲在地面,從大水桶裡撈起大小腸、豬肺、豬心、氣管和一些黏膩膩的臟器,去除不能食用的筋膜,太長的切短,留有殘汙瘀血的搓洗乾淨,務必要弄得清爽。豬腰不光在餐桌上地位矜貴,在肉商這裡同樣有著非凡的身分,它自有專屬容器,泡在潔淨的水中,毋須分切即可交貨。

剁頭師傅完成阿源交代的工作後,一溜煙遊走到別攤,不一會兒又返回阿源隔壁的肉攤。這一攤主攻豬頭,攤上擺滿了豬頭,還來不及數,群聚而來的師傅三、五個已經剁聲連連,在木砧板排起「工業泰勒化」生產線,一顆頭一顆頭節奏分明有致,一分鐘就能處理好六、七頭。

我暗暗算了算獸肉區,約莫二十多攤豬肉商,而載豬人的手推車還陸陸續續不斷推進推出。這大台北地區一日所需豬肉量十分驚人。根據農委會統計,光是二○○○年全台屠消費豬隻數已經逼近八百八十萬頭,如果換算成豬隻身長,足足可以環繞台灣島一圈。二○二一年是另一回事,因為政府拍板放行美國豬進口。

然而這還不夠吃,台灣每年仍大批進口食用豬肉與內臟,尤其豬腸消費量極大。養豬合作社聯合社曾公布,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三十六公斤多的豬肉。換算下來那是每月吃三公斤,細想,好像很合理,每天吃兩塊炕肉就達標了。

溫體肉是不是迷思?很難講。但有一件事是肉販的共識。動物死亡後,因為血液循環停止,體內呈現缺氧狀態,於是貯存在肌肉內的肝醣會分解,進而產生乳酸堆積在肌肉組織裡,形成酸性環境,這會讓肌肉的膠原蛋白裂解成蛋白質碎片,因此原本組織內的水分就會滲出,導致肉質逐漸變硬,也就是僵直化。僵直現象通常會在動物死亡後十二小時開始出現,二十四小時達到上限。僵直化確實會影響肉質口感。這也是主打早餐的黑白切比較好吃的原因之一。

黑白切彰化圖片(大辣提供)
養豬合作社聯合社曾公布,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三十六公斤多的豬肉。(大辣提供)

以桃園拍賣場的作業來說,抓豬人午前進場,大約一個半小時後拍賣結束,載豬人將豬隻分送到北部各個電宰場,所有宰殺約在晚上九點陸續完成,載豬人開始進行配送,環南市場的配送時間從午夜十二點開始,而大盤肉商的分切工作都會在隔日凌晨五、六點完成。有些零售商為了掌握豬隻肉質,甚至自己抓豬,也縮短了分切時間。

阿源邊講解邊工作,手和嘴巴都沒停。終於來到豬隻下半身,他拿來兩排背脊五花肉,「母豬這裡沒有瘦肉,公豬才有。」原來如此,公豬的五花肉多了一層瘦肉,這是零售商不會說的祕密。既然提到性別,母豬比較好吃嗎?「不會,公豬肉質更好。」當然,這裡說的是閹豬。

環南市場二樓獸肉區最大宗的肉商是豬肉,這裡也有牛、羊肉商,各有各的生態,也有不同的屠宰日與公休。

凌晨三點,整座市場突然沸騰了起來,一樓熟食區也燈火通明,進進出出的人潮漸多,大家動作都很迅速,這裡是大盤批發商集散地,沒有閒人來逛市場,除了我。

平時現下是熬夜寫稿的時段,而同時間是一大群職人例行上班時間。雖然他們的工時比一般上班族短,但同樣不輕鬆,都是在各自努力過著生活。

走過這群職人的工作流程,這才有來到餐桌的黑白切呢。

豬事流程表:

飼養

活體拍賣

屠宰

運送

分切修整

銷售

書本(大辣提供)
書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台灣豬,黑白切:日以繼夜的庶民美食》(大辣)

*作者為資深媒體出版人。曾任職漢聲雜誌、商業週刊出版公司、《壹週刊》美食旅遊採訪主任、華府作家協會會長(2012-2014)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