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越重、殺傷力越強就越好嗎?從動物武器的演化,看人類的軍備發展方向

2019-02-06 09:00

? 人氣

卸下重裝甲的現代士兵

(圖/*CUP)
法國畫家 Henri Félix Emmanuel Philippoteaux 筆下的滑鐵盧戰役,配備步槍的英軍以方陣迎戰法國騎兵。(圖/*CUP)

隨著成熟的槍炮技術派上戰場,以不費吹灰之力,把訓練有素的騎士擊倒,繼續訓練和投資重裝甲的騎士不再符合經濟效益,中世紀封建制度亦因此走進歷史。蘭徹斯特的理論還發現,槍炮擺脫冷兵器的約束,士兵不再在戰場上單打獨鬥,士兵可以集體瞄準相同目標,集中火力,以致軍隊戰力倍增,從此改寫了戰爭勝利的公式。相對於長年累月培訓個別士兵和騎士,軍隊規模如今變得比以往更關鍵,在軍事現代化過程中,士兵陸續卸下不符合成本的重裝甲和重型武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艾姆蘭發現,生物演化亦有類似的經濟考慮。生物界的單對單決鬥型物種,通常較可能長出重型的終極武器,除麋鹿和黇鹿以外,大象、大角羊、北山羊、海象、獨角仙等,同樣依循類似的演化邏輯;混戰型物種身上,卻只配備簡單武器,作戰講究整體體能,戰況通常難以預料,太多因素左右戰果,即使配備優良武器也不一定制勝,於是生長重型武器便不符合效益。

鱟(ㄏㄡˋ)是例子之一。牠們在滿月和新月大潮期間成群登岸,成千上萬在岸上交配,整片海灘都被白色泡沫般的精子籠罩,但能夠繁殖的雌性少之又少,當可受孕的母鱟上岸時,背部通常攀附著一隻公鱟,以適時讓卵子受精,而其他公鱟會蜂擁而上,互相推擠扭打。這些公鱟身上都沒有可觀武器,往往是混戰一場,而不是一個接一個的單挑決鬥。

(圖/*CUP)
公鱟互相推擠扭打的混戰場面。(圖/*CUP)

當然,人類戰爭絕少是毫無組織的一場混戰,現代軍事分工比古時更為專精,能夠比擬的,可能只有螞蟻和白蟻等社會性的昆蟲。蟻類通常會築起結構複雜的巢穴,裡面住有數百萬個體,依據功能需要各自發展。以大頭蟻屬(Pheidole)螞蟻為例,群體中分成幾個「階級」,有長翅膀的可生殖雄蟻和雌蟻,有小工蟻、大工蟻和兵蟻,當中兵蟻頭部、上下顎和牙齒都巨大無比,每當集結成軍時,蟻軍便可拿下蠍子、蜥蝪、雀鳥等,體型可大上幾十倍。牠們無堅不摧的致命武器,不是來自身體任何部位,而是團體內的分工合作。

縱然,動物與人類的武器演化歷程,有著眾多可相提並論之處,令人興味盎然,但艾姆蘭絕不主張單純以生物學,理解複雜的人類行為。始終人類並非單純按本能行事的動物,面對有限資源和繁殖後代的需要,我們絕不會動輒開戰,故意忽略人類文化的因素,永遠都有其危險性。艾姆蘭還提醒,在人類掌握核技術年代裡,低成本的核武及生化武器,足以削弱經營常規軍隊的成本效益,徹底改變戰鬥的利害關係和運作邏輯,繼續放任沉迷軍備競賽,勢必使我們邁向大規模毀滅的結局。

文/BRIAN LIU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動物武器的演化,如何透視人類軍備競賽?)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