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錯字,就砍頭!「中華優良傳統」文字獄,在今日有什麼不同?(上篇)

2016-03-12 07:00

? 人氣

黃溥說的對不對,我們且姑妄聽之。不過朱元璋如此指謫文字,吹毛求疵,雞蛋裡頭挑骨頭,確是古代文字獄一種常見的現象。這固然與中文字的某些特點不無關係,但說到底,還是帝王猜忌多疑,又權力無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朱元璋的政策是以「猛」治國的。所謂猛就是屠殺。對功臣是這樣,贓吏是這樣,對讀書人更是這樣,因為讀書人識得幾個字,便又增加了文字禁忌的藉口。在這種酷政下,讀書人說話、著書,動輒得咎,真是防不勝防。

對讀書人如此,對僧人也是一樣。雖然朱元璋從小當過和尚,但只要觸犯了他,他是毫不念及同根之情的。據說有個和尚寫了一首謝恩詩,呈獻給朱元璋,其中吟道:「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疊濫承天下賜,自慚無德頌陶唐。」

本意是拍馬感恩,誰知朱元璋讀了以後卻勃然大怒,謂「汝用『殊』字,是謂我『歹朱』也,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我無德,雖欲以陶唐頌我而不能也。」於是強迫這位和尚去自盡。這位不幸的僧人便只好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另外有一個叫止庵的和尚,寫了一首夏日西園詩:「新築西園小草堂,熱時無處可乘涼。池塘六月由來淺,林林三年未得長。欲淨身心頻掃地,愛開窗戶不殺香。晚風只有溪南柳, 又畏蟬聲鬧夕陽。」

朱元璋讀後大為憤怒,咆哮道:「頻掃地,不殺香,是言我恐人議而肆殺,卻不肯為善耶?」止庵和尚自然也不得善終。

據《廿二史劄記》載,一日朱元璋到一處寺廟裡遊玩,看到牆壁上有一首題詠布袋僧的詩:「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

朱元璋看了認是借寓布袋和尚而指斥自己,但找不到這首詩的作者,便將怒火發洩到和尚們的頭上,而「盡誅寺僧」。

分析起來,和尚們或者是想借詩勸諷,但遇到「歹朱」這樣的皇帝,也就毫無辦法了。

誤「皇」為「王」丟官 ‧‧‧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為健全和穩定全國行政機構,培養維護其統治的官吏,沿習曆代王朝慣例,實行開科取士。順治元年,規定以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各縣諸生於省城考試,叫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中者為舉人。第二年二月,中考者集齊於京師再考,叫會試。

是年為清王朝第一次鄉試,河南省鄉試於八月初九日首場,十二日二場,十五日末場。三場完畢,發現中舉者中竟有人將「皇叔父」寫成「王叔父」。因為順治元年十月,皇帝福臨在北京登基,表彰攝政王多爾袞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功勳,認為其功「此皆周公所未有而叔父過之」。特頒詔加封多爾袞「叔父攝政王,錫之冊寶,式昭寵異」。所以,多爾袞應稱為「皇叔父攝政王」。考卷中將「皇叔父」寫成「王叔父」,對當時權勢鼎盛的多爾袞來說,一是不敬皇上,二是藐視攝政。於是主考官歐陽蒸、呂雲藻俱革職,交刑部治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