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孩子不想上學,父母該如何和導師進行有效溝通?心理師提供6點原則

2016-01-12 17:44

? 人氣

高年級則是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能用假設、求證等法則思考、解決問題。簡言之,高等功能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同理心、控制衝動、道德規範等,必須到12歲後才會完全成熟,因此低年級的孩子難以平等地跟大人溝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孩子有無可能說謊逃避呢?有的,低年級孩子說謊多是缺乏傾聽對象(缺乏照顧者或平時老是被罵)才會以此方法掩蓋事實,親子關係良好,就無說謊動機。父母可在此階段出面擔任代言人,隨著年紀成熟再逐漸降低參與比例。

孩子提供的資訊如何判斷?不要問孩子感受如何,一定都會說導師很兇,可從孩子探問導師具體行為,如:「導師都怎麼說?」也可詢問孩子其他朋友是否有相同待遇,或與其他家長交流,都是可驗證的方式。

二、教導孩子,大人的行為不一定正確

導師的要求不一定對,要求若超過客觀的發展標準,對孩子是很大的壓力,更何況還存在個別差異,而差異只有作父母的最清楚。

低年級孩子若懼學,多數原因來自導師,因導師便是班級世界的老大,導師的話會影響小朋友。導師可以嚴格,但不能辱罵、批評,這是不同層次,低年級孩子容易全盤接收,甚至內化。告訴孩子不是他犯錯,大人行為不一定對,包括導師,這個說法是多少可抵免小朋友的自我譴責。

每個孩子的情緒與敏感度不同,面對挫折的反應也不同,父母不需要求跟別人一樣。接納孩子的抱怨,告訴他不是他的問題,也允許小孩可以為此生氣,再共同討論、想辦法,看哪些孩子自願要面對的,哪些則由父母出面溝通。

三、大人要負責跟導師面對面溝通

很多家長以為「溝通」好像去吵架似的,往往溝通前已累積太多情緒,一不順利就會大爆發,這是很多人害怕溝通的原因。

因此建議,溝通前先梳理自己的情緒,想想怎麼了,父母當然心疼孩子委屈,可以先找人討論聊聊,情緒過後,回到自己的立場想想,也想想導師可能會有的處境(年級競賽、家裡有事、教學原則)等。先釐清自己的訴求,再依下列原則去找導師有效溝通。

提供六點溝通原則:

(1)約時間:讓對方有所預期,才不會防衛心變重,約導師有空時間來專注討論,氣氛較能和善進行。

(2)見面寒暄:問候導師近況,客氣是一定先要拿出來的。

(3)列出小孩具體被影響的現象,如睡眠焦慮、因成績導致心情低落等。舉出其中因果關係,針對感覺怪怪的地方請教導師,也提出你的看法。

(4)提出建議:提出你的教育觀點及孩子特性,詢問導師的期望,花時間與導師討論可以共同配合的方案。

(5)第一次可委婉溝通,給導師留面子,等一些時日讓導師改變,是否改變則探問孩子觀察到的導師行為。若導師沒有改善,可選擇再次溝通,並直接講明,當然此時氣氛就不會太好,但要堅定立場。溝通是作給小朋友看的,以身作則如何面對問題。

(6)若再不行才越級找校長,最後可選擇轉學。導師這個角色對低年級孩子影響很大,不需強行克服此不友善的環境,轉學雖無奈,仍是比較好的選擇。

【作者介紹】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從事社區、學校諮商工作,喜愛閱讀,相信的心理學理論為精神分析-客體關係-依附理論、榮格心靈理論及艾力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諮商與生活脈絡是一起的,向內探索是榮格的自我,平行的是依附關係,向外發展則是日常生活的實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