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崖上的波妞》學溝通技巧!心理師:先理解對方的心情很重要

2015-12-17 07:00

? 人氣

有一次,我在公車站牌附近看到一個畫面:一對情侶走著,女生年紀可能二三十歲,男生年紀比較大,女生大概是一邊很難過一邊說著什麼,男生突然很大聲的吼:「你給我閉嘴啦!」當場我們所有人都轉過去,女生哭了出來但又不敢哭出聲音,委屈的站在一旁看著那個男生。過沒多久,公車來了,男生立刻上車,女生委屈的含淚跟隨男生上車。那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好像從小,男生大多被教育應該不能哭、不准哭,應該要「很man」的重視自己和自己的style,很體諒別人或是很體貼的問別人的感受、感覺,「是娘砲的行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短短的一些形容詞,「很man」、「娘砲」,充滿了性別歧視,不只男生自己這樣用,有時女生也是。崇尚男性的價值,貶低女性的特質,這個社會好像一直都是這樣。

所以,男生應該大聲的吼女生「閉嘴」,就算在外面,此時女生就會懾於暴力或覺得丟臉安靜、閉嘴,男生的目的也達到了,心裡說不定想著:「哼哼,就是欠罵。」完全符合社會價值:男生站在比較高的權力位置,對著女生大小聲是OK的。

有些女生可能不會因此安靜,可能會與男生對罵起來、情緒一來、覺得委屈而不管場合哭鬧,男生可能因此吼的更大聲,或是轉頭離開。這種處理方式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像不像我們在路上,看到小孩大哭,氣的大罵小孩或轉身離去的父母與小孩的互動方式?

之前電視播送「崖上的波妞」,少數我沒看過的吉卜力動畫,看了中間一小段:

因為淹水很嚴重,理紗(宗介的媽媽)要帶補給品去山上的老人院,理紗正在忙碌時,宗介在旁邊一直說他要跟著去。

如果是台灣的戲劇,多半是父母就大聲說「我現在在忙,你不要吵」或是「你不要任性了,耽誤我做正事」,要不就是另一種方式:「你乖,我等一下就回來了。」繼續忙自己手中的事情。

理紗不是這麼做。她停下手邊的事情,蹲下來看著宗介,理解宗介的心情,做了兩個處理:

1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很需要做現在這件事情,而我也很需要你留下來,因為現在只剩這裡,會有其他人、爸爸被燈光引領回來,要請宗介做的這件事很重要,可以給我力量,宗介你願意幫媽媽嗎?」

2.回應孩子想一起去的根本原因—「不想分開的害怕」:「宗介,你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最後再加上一句必殺技:「我最喜歡宗介了(大抱)。」

理紗了解,宗介的哭鬧不是任性,而是不安,所以,她直接回應他的不安,給宗介能夠安心的話語護身符。

這段互動不但可以用在父母與孩子身上,也可以套用在親密伴侶身上。好像有的時候,我們想要擺脫父母的影響,卻又不自覺的使用最熟悉的互動模式套用在身邊的人際關係上,尤其是親密關係。然後,我們繼續說著和父母一樣的話:「真的很難溝通耶,都聽不懂,真任性/不懂事。」

對方真的任性嗎?我們有沒有能力、好好靜下心來,直接面對對方的攻擊反應,去體會、理解、回應對方的害怕,並且清楚表達我們的需求?如果只是用「大聲」、「脅迫」的方式,真的能夠讓對方比較不難過/不害怕/不哭?還是適得其反?

而,就算對方真的因此而安靜、不哭,心裡有些東西會慢慢死掉:孩子和另一半,都因此學到了一件事—「我的感受,是沒有人在乎的,是不重要的。」

不過說是這樣說,但情緒來的時候,有時真的做不到「停下來理解」這件事,只會馬上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模式回應,因為對於這種不熟悉、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會覺得害怕,就會想要攻擊。

事實上,沒有人有責任要從你的防衛當中,了解你真正的感受或需求爲何—尤其,如果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所以,練習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爲何,去除防衛、直接向別人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幫助我們與別人認識真正的自己;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有助於我們增進人際與親密關係,而才能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周慕姿臉書
(原標題:「難道大聲就贏了?」~從<崖上的波妞>看親密互動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