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跟中國會走到今天的局面?綜觀美中建交40年,既合作又競爭的矛盾關係

2018-12-24 16:44

? 人氣

前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認為,2008年是美中關係產生質變的關鍵年。北京奧運當年舉行,中國民族自信達到高峰,而西方資本體系受金融海嘯蹂躪,令北京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路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習近平掌權初期,西方觀察家對中國深化改革寄予厚望,但後續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卻明顯走回頭路,市場不但沒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習近平反而要求國有企業「做強做大」,政府培植半導體等產業的補貼政策,引起美方高度不滿。

在外交層面,習近平捨棄「韜光養晦」,走向「積極有為」,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2015年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境內辦的國際峰會愈來愈多,在多邊治理體系中,「中國模式」儼然成為與西方國家抗衡的力量。

至於軍事,中國不顧主權爭議,在南海造人工島,引起美國警覺。2015年南海國際仲裁結果不利北京「九段線」主張,中國卻宣稱裁決無效,持續在南海部署軍事設施,意圖將美國排除在南海爭議外。美國也不甘示弱,頻繁派軍艦執行航行自由任務,挑戰中國主權聲索。

川普憑「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入主白宮,與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念對撞,北京即使期盼以「元首外交」穩住兩國關係大局,雙方關係仍日益惡化。

美國2017年底發表川普就任總統以來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中國與俄羅斯都是「意圖破壞現狀的強權」,一心想動搖美國利益。報告提及中國在南海軍事化破壞區域穩定,並指控中國每年「竊取」美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智慧財產權。這份報告將中國視為美國的競爭對手,翻轉過去幾屆美國總統將北京視為夥伴的定位。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Nathan)受訪指出,多年來,美國國安戰略報告將恐怖主義定位為主要威脅,如今華府普遍認為中俄兩國在技術、國安層面威脅美國。美中關係惡化,關鍵是中國崛起已達美國不得不正視的程度,而北京則懷疑美國一心只想圍堵中國。

西方政壇民粹主義當道之際,川普保護主義思維導致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多邊機制,中國在全球治理場域獲得更大發言權,並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場合提倡「網路主權」,形同鼓勵「防火長城」等政府插手管理網路的作為,在在凸顯美中體制差距。

鮑爾森11月在紐約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演講,對美中關係表達憂心,甚至以「系統性風險」形容美中交惡對世界構成的威脅。

在北京擁有深厚政商人脈的鮑爾森當時說,美中不見得有共同利益,但兩國關係好壞攸關全球經濟、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如果雙方無法以互補方式合作,至少要嘗試減輕糾紛產生的後果。美中互相加徵關稅、深陷貿易戰之際,鮑爾森警告,雙方可能築起「經濟鐵幕」。

美中關係如今走到十字路口,戰略競爭態勢一時難以化解,但雙方領袖至少還能坐上談判桌,就貿易問題討價還價。川普與習近平會商背後,美中在科技、網路、太空領域的較量暗潮洶湧,預料將成為新的主戰場,牽動21世紀兩國關係發展。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