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觀點:千古漢本─尋找最早台商的起源

2015-10-30 06:20

? 人氣

在這兩個文化層之間,則是夾了一層土石流崩積層,厚度最深可達四公尺,可見,早在數千年以前,漢本人群也像現今一樣,面臨土石流的危機,面臨老天爺給予的考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約在1600到1700年前,台灣曾經發生過一次很大的災變,地震、土石流,而且我們從遺址中的駁坎,是看的出來漢本人常常要修房子,因為會被土石沖垮,修復的痕跡非常清楚,而且他們會怕土石流再來,所以駁坎會越堆越高。」劉益昌推測當時的天災巨變,也觀察到史前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獨特方式。

劉益昌以「最早台商」形容漢本人,推測他們當時可能就有海上貿易能力,漢本人帶著當時製造的精美玉器,搭船到東南亞或南洋地區,交換玻璃珠、瑪瑙珠等裝飾品,還帶回了新穎的煉鐵技術。遺址中挖出來的魚骨、貝類,數量多到數不清,顯示漢本人和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船隻,他們航行於東部和北部之間,順著蘇花海岸一帶,聯繫到淡水河口,這也像極了最早的「蘇花道路」原型,但卻是一條重要的海上公路。

此外,透過漢本人的埋葬習俗和遷移路線,劉益昌也推測,漢本遺址的這群人,很有可能和凱達格蘭族、阿美族、排灣族部分氏族有關係。無論是從遺址的規模跟文化內涵,這在台灣考古史上可說是一個重大發現。

根據文獻資料,蘇花改工程從北到南,沿路就經過了清營盤址、東澳遺址、武塔遺址到漢本遺址,這些遺址或許聽來很陌生,卻是串起了史前東部台灣的發展脈絡和生活樣貌,不過蘇花改已經被指定為既定的國家重大建設,考古團隊目前只能折衷搶救遺址中的文物,其他較為大型的遺跡,包括房屋建築、駁坎、石板棺墓葬,未來不會被保留,因為考古團隊挖掘的坑,就是未來要成為蘇花改公路高架的橋墩座落的地方。

漢本遺址。(原民台提供)
漢本遺址。(原民台提供)

目前出土的遺址,未來都將會隨著蘇花改工程重新啟動後,再度被填土埋回到地底。如果這些房屋建築、駁坎、墓葬都能保留下來,對於考古與環境歷史的研究,以及現今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的解釋或對照,將會更為全面完整。

另一方面,搶救遺址的工作,始終面對外界對蘇花改儘早通車的期待壓力。不過,影響蘇花改通車的時間關鍵,不單只有漢本遺址的發現,還有承包商倒閉重新招標、抽坍、缺工等各種問題,也讓蘇花改完工時間,從原訂的2017年延後到2019年底,考古團隊和工程單位,都必須和時間賽跑。

考古遺址無法原地保留,這也是過去考古工作面臨開發建設的窘境。面對開發壓力,考古與搶救文資工作,多半是妥協。參與許多重大考古遺址挖掘的劉益昌也有諸多無奈, 他感慨地說:「這些文化遺址,走了,不會再回來。我們也不可能叫過去的人,再活一遍,但是道路、橋梁等開發建設,卻是可以調度,甚至換道,但是現在已經來不及,就應該讓我們做完,加上未來蘇花改公路的橋墩,就會直接落在遺址上,我們忍心橋墩壓著這麼多的原住民族的祖先嗎?我們至少幫這些祖先們搬家。」

台灣早期的原住民族沒有文字,依靠口傳,訴說祖先的故事,例如:如何遷移、如何生活、大洪水神話,這些東西都只是存在腦袋中的記憶,但這些上千年前的遺址,卻真真實實地告訴我們,祖先們真的遇到大洪水、土石流,也能解釋現今原住民族的社會和文化為何如此複雜?找到還原原住民族早期歷史的直接證據。

從漢人的史觀,宣稱台灣歷史400年,這是漢人的移民歷史記憶。從台灣土地的歷史來說,早已經超越千年。台灣史前時代的面貌為何?當時有多少的活動遺跡?背後跟南島語族遷徙的關係為何?當我們追求便捷舒適的生活,這些埋藏地底下千年的遺址,卻訴說著台灣不為人知的過去,也是拼湊台灣歷史的重要拼圖。太多太多的謎題,正等待我們去挖掘。

原住民電視台(第16頻道)於10.30( 週五 )2100-2200首播。

10.31 (週六 )1700-1800重播。

網路直播(下載原視TITVApp)

FB粉絲專頁

影音中心

原民台官方網站

*作者為原民台Lima新聞世界專題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