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差的人表現都比我好...在學校成績優越的她,實習第1個月就被擊垮了

2015-10-20 12:55

? 人氣

這一天的會談,老實說,我自己有點阻抗,不太想見這個個案。我知道這是不應該的,但這感覺確實存在。小艾是這個個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已經會談一陣子的小艾,還是總向我抱怨她的不足。

這已經第二年了。去年她就該完成自己的碩士論文,卻又毫無理由地拖了整整兩年。兩年前她來找我,是因為嚴重的憂鬱症狀。當時,依她碩士課程,是開始半職實習的時候。原先在學校裡,無論上課、考試、寫報告,她都表現十分傑出,甚至是太完美了。沒想到實習的第一個月,這個優越的成就感就被擊垮了。

剛去實習時,有一次帶領實習的公司幹部跟大家討論市場規則,開始提到原來在宏碁任職後來被資遣的執行長,義大利人蘭奇(Gianfranco Lanci),問大家說:「為什麼宏碁質疑他的能力和誠信,而聯想集團卻願意高價聘他為顧問?」

她說,自己從沒聽過這些人名或品牌。沒想到那些平常成績比她差的同學,卻能夠你一字我一句地講得頭頭是道。從此,即便是回到昔日意氣風發的教室,所有曾經擁有的自信全都碎裂不見了。

追求風光可能是一種陷阱

在過去的日子裡,小艾一直都是在追求絕對的優越,一種近乎完美主義的追求。只是,她的完美是在有限的圈子裡,是只包含了傳統的學校教育的小小圈子。在過去,只要是在這個圈子裡,她便要求自己是絕對的優越。

然而,圈子以外的世界呢?

在輯二提過的德國女精神分析師卡倫.荷妮(Karen Horney,1885-1950),是德國漢堡市附近的小村Blankenese(目前已經是漢堡的高級住宅區了)出生的日耳曼人。她爸爸是個船長,十 分傳統,脾氣也極差,孩子們暱稱他為「扔聖經的人」。媽媽相對較開明,但也重男輕女。

根據荷妮青少年的日記,爸爸是「一位十分殘酷要求紀律的 人」,很少有感情流露,只是從世界各地(因為是船員)帶回許多禮物。九歲那年,荷妮自覺不可能美麗出色,決心投入智力活動,於是開始不自覺地變成對哥哥們挑釁;覺得被羞辱的哥哥,經常將她反羞辱一番,讓她陷入第一次的憂鬱。

在荷妮的理論裡,她提出「追尋榮耀」(譯成「追求風光」更生動)的觀念,認為對理想自我﹝ideal self﹞追求實現的驅力,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的或神經質的追尋。

「所有為榮耀努力的驅力,共同之點就是獲得比一般人還更多的知識、美德和權力;一切驅力的目標都是『絕對的』、『無限制的』、『無止盡的』。」於是完美的需要、病態的企圖心,和拚得你死我活的勝利驅力就出來了。

「追求完美的需求,變成了一股強大驅力,將整個人格塑造成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精神官能症患者對只做一些改變是不會滿意的;沒有完全的完美是不可能接受的。他們為了完美,高舉了許多『應該』(shoulds)和『不應 該』(should nots)的旗幟。」荷妮將這個現象取名為「應該的專政」(tyranny of should)。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