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明確的目標、做長期計畫可能不再有用?讀完這篇分析,幫你省下沒必要的煩惱

2018-11-23 16:51

? 人氣

然而,現在的你會發現,往往沒有「就好了」的概念,因為行動沒有終點,除非你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計劃制定

一開始講到「計畫」就是:「預期一個結果,並籌備相關資源。」然而,在你了解了非期然結果的概念後,你會知道現在的計畫定義應變成:「預期一個結果、籌備相關資源,並且開始行動。」

目標不要太過清晰具體

在制訂計劃時,我們很常聽到要配合著 SMART 原則:「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性、時效性」(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ly)

但一些企業或心理學研究發現,太清晰的目標至少會有以下副作用可能讓我們視野變窄,忽略視野(目標)之外的因素。(沒達到就不滿意,斷了後路又毀了情緒)、可能讓我們冒更大的風險,不擇手段地追求目標的完成,從而導致潛在的危害。(很有行動力且積極的人)

最重要的是,目標有可能會損害我們做事的內在動機。(從本來想要達成,卻因為上述兩點開始因為情緒與風險開始膽怯)

「既然目標可能讓我們視野變窄,那麼多設置一些目標是不是就好了呢?」
「也未必。」

有個德國有個心理實驗是這樣的:讓兩百多名中學生進行一個關於浮力物理實驗,觀察並總結規律,分為兩批學生。

其中一批學生被設定了更詳細、全面的目標,共有 14 項目標;另一批的目標沒那麼詳細,只需要確定 3 組。實驗發現:目標過多的學生,會完全聚焦於解決問題上,一旦達成了某項目標就會迅速進入下一項,對實驗中學到的知識,並沒有很好地記憶;而目標較少的學生,則能夠把實驗同時作為兩個過程來看待:一個是解決問題;一個是學習。他們會使用兩種策略來處理,學習效果更好,大腦認知負擔反而更輕。

現在,你應該能理解如果真的有必須要制定長期目標,那麼會建議最多就訂:「三件事」,而不是更多件,是因為少量的目標可以解放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更有探索性,更為彈性,讓我們在行動時更為輕鬆,也更能應付非期然結果。

所以,如果某件事對你來說,唯一的意義就是結果本身,那你就去定下各種目標吧,通常會讓你會更快、更準確地完成。

但如果這件事除了結果以外,你還希望能藉此累積些別的什麼,設立過多的目標恐怕不是好事,反而侷限了視野, 不如試試少而抽象的目標。

知識點:「目標要少,抓住重點,解放大腦,讓行動來說話」

面對某些問題,或者身處某些反聵時,沒有明確清晰的目標也不見得是件壞事。總之,先接受迎面而來的非期然結果,再去改變與調整自身的計畫,才是身處龐大協作網路中的計畫制定關鍵因素。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連結:計劃制定的誤區?為什麼長期的計畫,已經不再可靠?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

喜歡這篇文章嗎?

侯智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