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明確的目標、做長期計畫可能不再有用?讀完這篇分析,幫你省下沒必要的煩惱

2018-11-23 16:51

? 人氣

例如:過去是數百人分別投入一塊小石子在日月潭中,所激起的漣漪影響,遠遠不及現在:數百萬人一起投入石子所產生的漣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所有行動過程中產生的反饋往往無法預期,所以每個人所造成的影響與協作網絡互相作用下,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會與我們預期的目標產生差距。而當網路越龐大,非期然結果的性應就越嚴重。

意料之外的結果,是禮物也可能是炸彈

還記得摩爾定律說:「晶片的效能每十八個月就會增一倍,電腦的性能也應該增加一倍。」的確半導體行業大致按照摩爾定律發展了半個世紀多, 但我們卻發現在事實上,電腦的速度卻沒有按照這規律變得超級快速,為什麼?

「因為軟體也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了。」

當硬體的效能提高後,研發軟體的工程師也不斷把軟體設計的越來越精良,例如我們現在的遊戲也越來越精緻,所需的效能也就越來越高。速度的確提升了,但所乘載的重量也越來越大了,所以我們從整體使用的體驗來看,就不會有這麼顯著的感受差異。

只要有行動,就沒有終點

「人是一種預期動物,我們最特殊的能力就是能為未來設想一個情境,但最大的風險也在於此。」—羅振宇

能夠制定計畫,並根據計畫來進行資源分配和協作,曾經是我們的最大優勢,但隨著我們的協作網路愈來愈大,做「大型規劃的必要性」也就越來越低。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好的產品是演化出來的,不是計畫出來的。」—騰訊

另外,這個非期然結果的概念也正巧妙地詮釋了,我在 2016 年提出的:「MAX 個人計畫制訂原則」

M (Main):主要計畫:
必須訂立一段時間,即便受到挫折與痛苦,也不輕易改變跑道去執行。
半年以上,一年以下,重點在於檢視自己的累積,收集行動產生的反饋。

A (Alternative):替代方案:
透過M的反饋與經驗,持續累積而成的新的替代(修正)方案。

X:最壞打算:
如果連最壞的打算你都能接受的話,那就行動吧!

我當時說:「選擇往往不是選擇你所想要的,而是選擇你所能承擔的。」

加入非期然結果的概念,似乎可以變成:「結果往往不是你計畫預期的,但去選擇你所能承擔的。」

到了最後我們會發現所有計畫中的期待,會隨著行動產生的漣漪與互相影響而無法意料。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也有可能是個全新的麻煩在等著你,這就是非期然結果的效應。

但如果我們不行動的話,一切都別談了,往往只是沉浸在美好的預期與想像之中,甚至常常聽到有人會在事後,配著失落惆悵的感覺說:「早知道那樣做就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侯智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