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一切也要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教育狂熱下的候鳥爸爸、直升機媽媽

2015-08-19 12:37

? 人氣

對於韓國母親來說,子女的意義就是「自己」,也是「人生的一切」及「生活的意義」, 這種既定的觀念,就算想改也很難改變得了,因為這就是韓國母親教育狂熱的本質所在。母親認為子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或根本是自己的分身,而子女也知道,對於母親來說,這種連結是沒辦法分離的。子女如果覺得幸福,母親也會感到快樂;子女如果不幸的話,母親也會承受相同的難受。西方人的觀點是,母親和子女在心理上必須有各自的獨立性,但韓國人並沒有這種觀念,母親自己心理上也不想跟子女分開,覺得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越緊密越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母親將孩子當作自己生活的重心,認為他們的重要性和自己是相等的,把自己的時間和情感能量都一股腦的投入在子女身上,也頻繁的讓子女看見她將自己的權利讓給子女,為子女放棄自己的需求。當然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意識到「母親的犧牲」。但是她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些讓步和放棄就是犧牲,依然根據自己的情感行事,相當自然的繼續這樣的行為。

教育狂熱的正面意義

對於韓國人來說,一提到狂熱的教育風潮,腦海中浮現的印象大都是「候鳥爸爸(註1)」、「直升機媽媽(註2)」、「入學考試地獄」、「教育移民」,和「明星家教和江南八學群(註3)」等,帶有負面意義的名詞。這是因為東方人有過猶不及的觀念,導致於大家對教育熱潮產生負面的理解,像是孟母三遷的孟母,或馬克思的父親所展現的,對孩子在教育上的關愛,就是正向的教育熱忱,然而對於當今的候鳥爸爸或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來說,教育熱潮卻充斥著負面概念。

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多次提及,應該要向韓國的教育看齊,美國教育部長官也屢次對韓國的教育多有稱讚,這對於困擾於教育問題的國民來說,簡直是無法理解。但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他們應該要學習的,並不是韓國的教育體制,而是那股對教育投入的「狂熱」。

教育如果要辦得好,就必須要符合教育方針、教育體制和教育熱忱三項要素,而美國人提到的,就是要學習韓國對教育的熱忱,而不是體系或方針,美國擁有優良的教育體制,但缺乏對教育的熱忱。

韓國對教育的狂熱,是絕對要保留的重要特色。真正的問題癥結是教育政策的走向,及整個教育體系的影響,這些應該是要由國家來衡量,並不是怪罪父母想要將子女好好栽培的教育熱忱。別的國家都公開指出,應該要效法韓國對教育的狂熱,結果我們自己卻在怪罪它,那可是不行的。保留對教育的狂熱,加上正確的方向,才是現今韓國教育絕對必須的。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要將它由原本毀壞子女與韓國教育的主犯,轉化為「引發學習動機的核心」及「母親為了子女成功付出的熱情」,要接受它並將這股能量視作國家發展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