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只有15%時間能處置病患!這款30年前的電腦,成功解決急診室效率困境

2024-05-14 10:40

? 人氣

阿奇克西電腦解決急診室效率困境(示意圖/柯承惠攝)

阿奇克西電腦解決急診室效率困境(示意圖/柯承惠攝)

費德在1995年進入華盛頓醫院,他的舊同事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找他來幫忙整頓這家醫院的急診部門。(史密斯也是科技的真誠信徒,他在史丹佛大學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學位,他的論文指導教授正是艾倫.凱伊。) 華盛頓醫院的一些專門科別風評不錯,但急診室卻老是在華盛頓特區各家醫院的排名中墊底,這個急診室擁擠、作業速度緩慢、紊亂無序,平均一年換一個新主任,這家醫院本身的醫務部主任稱這個急診室為「相當不受歡迎的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此之前,費德和史密斯兩人已經在多家醫院的急診室處理過十萬名以上的病患,他們發現,有項東西總是供給不足:資訊。一名病患送進急診室後(有意識或無意識、態度合作或不合作、冷靜或亢奮,有無限的可能問題),醫生必須快速決定如何處理,但他們面對的疑問通常比答案還要多:這名病患平時有接受任何藥物治療嗎?他有什麼病史?血壓低意味著此人有嚴重的內出血嗎?抑或只是慢性貧血?兩個小時前就該完成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在哪裡?

「多年來,我在手邊只有病患告訴我的資訊下診療他們,」費德說,「其他資訊的取得要花太久時間,你不能等待它們。我們通常知道我們需要什麼資訊,甚至知道它們在哪裡,但根本無法及時取得,重要資料可能得花兩小時或兩星期才能取得,但在繁忙、緊急的急診室裡,哪怕兩分鐘都可能太遲或太奢侈。當你有40名病患,其中一半命在旦夕時,你不能等待。」

這個問題令費德太不安、太苦惱了,致使他變成世上第一位「急診醫療資訊學家」(他根據「電腦科學」的歐洲名稱,自創了這個名詞)。他相信,要改善急診室的診療水準,最佳之道是改善資訊的取得。

在尚未接管華盛頓醫院的急診室之前,費德和史密斯就已經雇用了一群醫學院學生去跟隨與觀察急診室醫生和護士,並詢問他們各種問題。就跟凡卡德希雇用追蹤者訪談芝加哥的流鶯一樣,他們想蒐集不易取得的可靠、即時資料。以下是這些受雇學生詢問醫生及護士的一些問題:

.自我上次跟你談過話後到現在的這段時間內,你在處理病患時需要哪些資訊?
花多久時間取得?
從何處取得資訊?打電話嗎?使用參考書籍嗎?詢問醫療圖書館館員嗎?
你的查詢是否獲得滿意答案?
你是否根據此答案做出醫療決策?
這決策如何影響病患?
此決策對醫院產生什麼財務影響?

費德和史密斯從這些資料中得出明確診斷:華盛頓醫院的急診部門有嚴重的「資料減少症」(datapenia),或是「低資料量」。〔這個名詞也是費德自創的,抄襲自「白血球減少症」(leucopenia)。〕醫生花60%的時間於「資訊管理」上,實際處置病患的時間只有15%,這是一種病態比率,「急診醫療這個科別,並不是以人體的某個器官或年齡群來定義的,而是以時間來定義的,」史密斯說,「急診醫療是在頭60分鐘做的事。」

史密斯和費德發現,該醫院裡有超過三百個資料源頭彼此不相互交談,包括:主機電腦系統、手寫便條、掃描影像、實驗室結果、心血管造影、每個人電腦上以Excel表單呈現的感染控制追蹤系統。「若有一個資料源頭去休假了,而你試圖追查一個肺結核爆發個案,那你可得祈求老天幫忙。」費德說。

延伸閱讀:護理類統測報考人數創新低「剩2083人」!關鍵1條件沒解決…醫院「有床不給住」再惡化

為提供急診室醫生及護士真正需要的資訊,電腦系統必須從頭建起:它必須知識廣博(遺漏了一筆重要資料,就可能壞事);它必須肌肉發達(舉例而言,一份核磁共振造影就得吃掉龐大的資料容量);它必須有靈活彈性(一套電腦系統若不能容納來自任何醫院中任何部門的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任何資料,那就沒什麼用處)。

這套電腦系統也必須非常、非常快速,速度緩慢不僅會毀了急診室,而且,費德從科學文獻中了解到,使用電腦的人在按下滑鼠和看到螢幕上出現新資料之間若相隔超過1秒,此人就會出現「認知飄移」(cognitive drift)現象,若是過了10秒鐘,螢幕上還未出現新資料的話,這個人的心思就完全飄到別處去了,很多醫療疏失就是這麼產生的。

資料贏了!

為打造這麼一個快速、靈活、肌肉發達、知識廣博的電腦系統,費德和史密斯訴諸他們的舊愛: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法。他們決定使用他們稱為「以資料為中心」(data-centric)和「資料原子」(data-atomic)的新架構,這套電腦系統將先解構來自每個部門的每一筆資料,再以使它能夠和其他任何一筆資料或十億筆資料互動的方式儲存起來。

可是,並非華盛頓醫院裡的每一個人都對此構想懷抱期待與熱忱。機構生性就是巨大而不靈活的野獸,擁有不准外人入侵的領土和不准外人打破的規則;有些部門認為它們的資料是專屬的,不願意把資料繳出來。醫院的嚴格採購規定不讓費德和史密斯購買他們需要的電腦設備,費德回憶:「一名高級行政主管討厭我們,從不錯過任何阻礙我們的機會,並防止其他人員跟我們合作,他曾經在夜間進入醫院的服務申請系統,刪除我們的服務申請。」

這大概也跟費德像隻怪頭鴨般的個性與作風脫不了干係,他是反向操作派,他騎賽格威電動車,他的辦公室牆上掛了米羅(Miró)的原版畫,當遭到挑戰時,他絕對會不屈不撓地找到吸引或威脅(如有必要的話)的致勝方法。就連他給新電腦系統取的名字也很誇張:「阿奇克西」(Azyxxi)。他告訴人們,這個名字取自腓尼基語,意指「能夠看得遠的人」,但其實:「是我們自己編造的啦!」他笑著承認。

最終,費德贏了,或者應該說,是資料本身贏了。「阿奇克西」誕生於華盛頓醫院急診室裡的一台桌上型電腦上,費德在上頭貼了一張告示:「測試版,勿用!」就跟許多的亞當和夏娃一樣,醫生和護士開始嘗禁果,發現它超神奇,只消幾秒鐘,他們就能找到所需的幾乎任何資訊。不出一星期,就有一長串人排隊等著使用「阿奇克西」電腦,這些人並非都是急診室的醫生,他們來自醫院各部門,等著暢飲資料。乍看之下,它就像個天才產品,但費德說,不,它是「堅持不懈下的勝利。」

短短幾年,華盛頓醫院的急診部門在華盛頓特區的排名從最差變成第一。儘管「阿奇克西」內含的資訊量是實際上被瀏覽的資訊量的4倍,醫生花在「資訊管理」上的時間減少了25%,實際處置病患的時間則增加至兩倍有餘。以往平均每位病患在華盛頓醫院急診室的等候時間是8小時,如今,6成病患從進來到出去,花不到兩小時。病患的診療成效更佳,醫生變得更快樂(失誤傾向也降低),每年的病患診療量從4萬人增加到8萬人,但醫護人員只增加了30%。效率顯著提升,這對醫院的財務績效也大有幫助。

隨著「阿奇克西」的效益變得益加明顯,許多其他醫院開始感興趣,最後,微軟也感興趣,買下了它,並聘用費德和其研發團隊成員。微軟將之重新命名為「愛邁佳」(Amalga),在推出的第一年,包括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 Hopkins Hospital)、紐約長老教會醫院(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在內的14家大型醫院,都安裝了這套醫療資訊系統。雖然這套系統是在急診室裡開發出來的,但目前,超過9成的使用者都是醫院的其他部門。截至本書撰寫之際,「愛邁佳」醫療資訊系統在350個醫療站點涵蓋約一千萬名病患的資料,相當於以家用電腦儲存了超過150兆位元的資料。

光是改善病患的診療成效和提升醫生的效率,這套醫療資訊系統就已經堪稱貢獻卓著,但功效還不僅於此,如此龐大的累積資料也創造了其他機會。它讓醫生可以找出尚未被診斷的病患的疾病檢測標記;它使醫院的帳務效率提升;它實現醫療紀錄電子化的夢想;同時,由於此系統以即時方式在全國各地蒐集資料,因此,它可以作為疾病爆發或生物性恐怖攻擊的遠距預警線(Distant Early Warning Line)。

作者介紹

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William B. Ogden榮譽終身教授。李維特在2003年獲頒「約翰.貝茲.克拉克獎」,該獎項是頒發給4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許多贏得此殊榮的經濟學家後來也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代》雜誌將李維特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經濟學人》亦評選他為經濟學界的八位明日之星。

李維特的研究與論述不僅使艱澀深奧的經濟學變得更平易近人、饒富趣味,也啟發人們更深入思考社會與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怪誕現象背後的道理與深義,並進而省思政策與措施的成效和影響性。他與杜伯納合著的前一本作品《蘋果橘子經濟學》,至今已在全球以35種語言銷售,超過400萬冊。

史帝芬.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

前《紐約時報雜誌》作家與編輯,為《紐約時報》、《紐約客》等知名報章雜誌撰文,出版多本著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