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很危險,絕對不要碰?房貸本身就是種高槓桿,但它比股票安全得多

2024-05-13 09:40

? 人氣

換句話說,只要保險公司的業務一直非常穩健,一直有很長期、穩定的客戶和新的保費收入的話,現金流是源源不絕的。巴菲特也說過:「用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投資就像你從銀行貸款,不過不需要支付利息,銀行反而還要向你支付利息。有比這更好的盈利模式嗎?」拿保險公司的錢做投資,這就是巴菲特的槓桿。如果仔細算帳的話,巴菲特的槓桿大約是1.5倍上下。這個槓桿倍數大概和用融資買上市公司股票的倍數差不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槓桿的成本不但非常低,而且時間可以非常長。市場上有很多人想要複製巴菲特的投資操作,但其實光在槓桿這一關卡,你就知道股神是無法複製的。

房貸也是一種槓桿

即便無法複製巴菲特投資,但很多人在不自覺中,就已經在日常當中使用金融槓桿。舉例來說,貸款買房子就是一個常見的槓桿操作。假設買房子可以從銀行貸款房價的八成,那只需要準備100萬元,就可以買一間500萬元的房子。

當然,你也可以等自己慢慢存滿夠幾百萬元之後,再來買房子,但這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當你存到這筆錢的時候,原本價值如此的房子可能已經漲價了;二是「你需要一個地方住」,這種需求不可能持續等你存到足夠錢才實踐。用一部分的自備款買房,並在未來支付房貸,就是一種財務槓桿。這讓你可以住上原本負擔不起的房子。

槓桿除了可以讓你提早買到想買的房子以外,也是投資房地產的報酬率驚人的主因。舉例來說,房價上漲了10%,即從500萬變成550萬。如果不使用槓桿,你的獲利就是10%。但如果是貸款買房,使用了槓桿之後,100萬本金增加了50萬元的價值,投資報酬率等於50%。換句話說,房地產是一個5倍的財務槓桿。

相較於股票融資的1.5倍,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敢在房地產上用這麼高槓桿的操作?其中的原因,還是在於房價的波動幅度遠遠小於股票。房地產投資客若遭遇需要斷頭殺出的情況,通常是因為他將房子一貸再貸,把槓桿倍數拉得更高的結果。

除了貸款買房的槓桿,購買定期壽險也是一個具備槓桿效果的理財策略。這裡所說的定期壽險,指的就是保障一定期限,在保險期間身故或全殘將獲得理賠的保險商品。定期壽險就是一種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槓桿。

舉例來說,35歲的女性,總繳保費26萬,就能取得20年期的定期壽險保額500萬,幾乎等於所繳保費的19倍。同年紀的男性,也有10倍左右的效果。因此,家庭責任重大而預算有限的青壯族群,便可以利用這類型的保險產品來建構家庭的防護傘。

有趣的是,定期壽險在國內的投保率低得可憐,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一般人購買保險喜歡「有去有還」。定期壽險在保險期間結束後,是無法返還任何保費的,錢就是花在過去這20年的保障上。許多人因想要追求還本,繳了高額的保險費,卻沒買到多少保障。這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地方。

總而言之,槓桿並非是該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藥,而是我們該熟悉的操作工具,槓桿是放大投資收益率的一種方式,它本身並沒有錯。適度的槓桿對投資人有好處,但過度使用槓桿恐會導致災禍。不妨想想槓桿的英文「Leverage」正好與酒「Liquor」類似,同樣是「小酌怡情,大飲傷身」。

請記得,槓桿是一把雙面刃,在投資人所期望的上升軌道中能放大投資收益,但在下跌過程中也會放大損失,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以高槓桿經營的公司、家庭或者個人就如同脆弱易碎的玻璃瓶,千萬要「小心輕放」!

作者介紹:楊比爾(楊書銘)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投入金融業二十年,是銀行理專、投資者們的金融教練,培訓超過十三萬人次。事業遍及證券、銀行、保險業,熟稔Old Money的歷史與體質;隨著加密貨幣興起,意識到New Money的可能性,著有《股市投資王》、《錢進加密貨幣》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現在開始就有錢:改變一生的50個理財法則,教你利用時間複利,站上致富起跑點》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