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無目的參加活動,代表你還停在學生等級!想提升社交效率,職場大人會用兩個套路

2024-03-04 09:40

? 人氣

想提升社交效率,職場大人會用兩個套路。(圖/Pxhere;作者/rawpixel.com)

想提升社交效率,職場大人會用兩個套路。(圖/Pxhere;作者/rawpixel.com)

想增加社交效率,那麼還是得借用之前提過的概念──單次時間,多次銷售。而要落實這個概念,「請員工」是一種方法,假設你自己去社交,那麼你不吃不喝,一天也只有24小時,若你公司請3個業務,那麼總共就有72小時。如果你暫且還沒打算請員工的話,「經營自媒體」也是一種方法,我身邊很多有影響力的朋友,都是因為看到我發布在社群上的內容而結識的。相同都是花兩小時,如果內容價值含量夠高,那麼比起線下社交,你撰寫文章後發布所能結識到的朋友可能更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社交天性: 人類如何成為與生俱來的讀心者?》書中有提到,神經學家曾經做過實驗,想了解人在無聊沒事幹的時候,腦子通常會想些什麼?研究發現,人只要閒下來的時候,就會去思考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如果用演化心理學或是進化論的角度,也能夠解釋,因為「社交」有助於協助我們生存或繁衍後代嘛!你試想在好幾千年前,有一群人生活在周圍滿是高過頭的灌木和草叢裡,你認為是那些基因中存在社交傾向的人,有機會存活下來,還是那些喜歡特立獨行的人,更容易活下來呢?假設有一頭猛獸從草叢中竄出,獨行俠僅憑一己之力,很可能沒兩下就繳械了;但如果是一群喜歡社交的人面對猛獸,三個臭皮匠是可以勝過一個諸葛亮的。

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為啥大部分的人會喜歡看一個人露出上半身、對鏡頭講個不停的那種影片,又或者為啥有人會買書來看,因為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社交傾向的表現,我們之所以喜歡看書 ,豈不是因為你想了解作者的想法,但你忙、作者也忙,沒機會見上一面,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用追蹤作者的粉絲專頁,又或者買作者的書來讀,以取代無法面對面社交嗎?

剛才說明了「如何提升社交效率」以及「為什麼人類有社交傾向」,以下跟你分享兩個社交的小套路:一、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二、友誼公式。

一、富蘭克林效應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什麼是「富蘭克林效應」,那麼便是「別人對你感到滿意的時候,恰恰是別人對自己感到滿意的時候。」都說「施比受更有福」,你應該體驗過那種僅僅是幫助別人一個小忙,然後別人含情脈脈、熱淚盈眶看著你,貌似你完成了什麼偉大壯舉時的悸動吧?那種被人需要、感覺自己生而為人是有價值的體驗,總是令人嚮往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還不簡單,處處向人求助不就得了?當然不能這麼簡單粗暴!因為行動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例如你跟朋友借十塊錢,他或許會不假思索地拿一張百元鈔票給你,還叫你不用還;但如果你跟朋友借十萬元,他可能就會稍微糾結一下了。

所以要想使用「富蘭克林效應」達成社交目的,你請別人幫忙的項目,必須得確定那是別人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例如:你在學生時期,喜歡隔壁的同學,你想要跟他產生互動,那麼你可以請他借你一個橡皮擦、一支筆,按理說,大部分人都會願意借的,因為這幾乎不會有什麼成本耗損可言。而在歸還的時候,你便可以說:「如果你沒借我這隻筆,那麼我就白白浪費一小時來聽這一堂課了。真的很謝謝你,人長得好看又善良。」那麼這個同學便會因此對自己感到滿意,而對你也感到滿意。

另外,「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也告訴我們,當你成功地請一個人協助你之後,他為了要維持自己樂於助人的形象,他就會變得更願意協助別人,如此一來,你們也就更能進行深度的社交了。

延伸閱讀:等你真的有錢了,賓士、勞力士的價值也沒了!買名牌的好時機,其實是在變富之前

二、友誼公式

先說,我自己始終認定,最厲害的業務,就是能讓消費者忘記自己的身分,誤認為你是他的朋友。實際上,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是某行業頂流的業務員,你會發現他們大多有能力跟客戶變成朋友,妥妥地實現「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的獲取,這就是友誼公式有價值的地方。

友誼公式是《如何讓人喜歡我》這本書中提到的概念,一段關係的促成,主要受到四件事情影響:彼此距離、接觸頻率、相處時間、互動強度,如果用我的話說,一段關係的促成,無非是受到距離、頻率、週期和強度四個變量的影響。

1. 距離

就是指實際的接觸距離,例如一個在日本、一個在紐約,距離就遙遠了。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即便現在科技再發達,終究無法彌補肉身與肉身接觸時的體溫,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無法接受遠距離戀愛的原因。

2. 頻率

就是接觸的次數。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告訴我們,人都喜歡熟悉的東西,1992年曾經有兩位學者做過一個名為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的實驗,他們讓數個不同的女學生出現在課堂裡,什麼事也不做,只是分別調整了出現的頻率,結果顯示,男同學對於出現頻率較高的女學生的好感度更高。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熟悉的事物會帶給自己可預期的安全感,例如你常去的飯館、常吃的滷味攤和拉麵店,你到那個環境裡就會自然地卸下防備,這是心理學上的確定效應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跟別人社交的敲門磚,你只要多次在那個人面前出現即可。你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假設你在每次下班都去的超市裡,每次都遇到同一個人,見第一次、第二次,你可能不會有什麼想法,但是見到第三次的時候,你或許就會想:「這個人是不是也剛好住附近?」如果常態性地見到第五次、第十次面,你很有可能就會更願意跟這個人講上話了,原因就是因為熟悉了嘛!

前面有提到我認識一個在EZtable任職沒多少年就升職為主管的朋友,他曾經跟我分享過,他之所以能夠靠一己之力,把公司很多年都簽不下來的餐飲集團搞定,就是因為大多數的業務只要被拒絕一次,就會將客人從潛在客戶名單裡排除,把成交視為單次博弈。但是他即便被客戶拒絕了,仍然會堅持不懈地多次拜訪客戶,直到信任度拉滿,最終才能成交。所以千萬不要老想著在第一次接觸時,就能極大化收益,否則這概念無異於渣男拿著名車鑰匙,就自認為可以把女生騙上床一樣,即便真的有人願意,轉換率也會是理所當然的低。

3. 週期

指的是接觸的時間長短。如果一個人見面的頻率高,但每次接觸的時間都很短,那麼一樣無法產生深度的關係,如果你想分享一個故事,那麼相比一小時以上的接觸,五分鐘、十分鐘的連結一定較弱。

4. 強度

根據「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的解釋,「自我揭露」分為兩個維度,分別是廣度和深度。所謂廣度,就是可以聊的話題,例如你喜歡爵士樂,我也喜歡爵士樂;你對手錶感興趣,我也剛好喜歡買錶。而所謂的深度,是指聊天的內容是不是只停留在淺層的風花雪月上,例如什麼東西很好吃、什麼東西很好玩,這種就是屬於比較淺層的社交,而探討彼此對於生命的意義,就使屬於深度的交流。

這四個維度,正是形成一段關係的基本要素,如果和別人社交,卻無法滿足這些條件,那麼就很有可能會降低社交的效率。

作者介紹:武敬凱

靠著自學攝影及行銷,30歲以前已受邀完成500場以上的講座課程,邀約單位遍布商界及學界,並先後於十多間知名品牌擔任行銷顧問,知識型影片在媒體曝光次數逾百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成人世界生存邏輯》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