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會成為怎樣的人,都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心理師一個案例告訴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2024-02-24 09:00

? 人氣

當孩子終於考上了醫生之後,便決定與品薇斷絕聯絡,她難過孩子的忘恩負義,但孩子告訴她:「我從來就不想當醫生,我就像是你的傀儡,你知道在你身邊我有多不快樂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品薇的案例是早年親子關係的變形之一,她將自己早年物質上的匱乏,解讀成給予孩子物質等同給予愛,相信為了孩子好,必須控制對方的生涯選擇,但卻忽略了真正的愛。

所謂真正的愛或許可以參考心理學家佛洛姆在著作《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中所闡述的:「真誠的愛是發自內心去照顧與尊重對方,相互負起自身責任和深入了解,並且鼓勵所愛的人主動追求生命的美好,彼此能在健康且充滿活力的關係中成長。」物質的不虞匱乏是好事,但要適時適量,以免成為一種匱乏與彌補的親子關係變形。

以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最底層生理的現實需求必須滿足無庸置疑,進而一階階走往「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這一層層的需求累加,最終回到個人內心深處。由此可見,對於孩子而言,心靈層面給予的親子之情影響更深遠。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

成人心中難免藏有祕密,可能是開心的、甜蜜的、可怕的或痛苦的,要如何整合自己的內心,使教養路上保有真誠一致的態度去貼近孩子呢?尤其感覺脆弱之時,是否總卡在某個癥結點上呢?初為父母時,你是否曾深深期許自己並不斷試圖在教養路上實踐?

當結果不符預期時,難免出現挫敗感。不要慌張,教養出現挫敗感是普遍且正常的現象,出現這樣的感受時,別急著將其歸類為壞事,因為這不僅象徵你的孩子逐漸長出自己的樣子,也提醒你可以打鐵趁熱和過去的自己交談。

以我大女兒為例,她的數學成績讓我們束手無策,我總是笑笑調侃她是遺傳到我與數理不對盤的基因,剛開始央求陪讀的先生在數學上多一些引導,畢竟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數學真的很難理解。

但是後來大女兒幾乎放棄數學,她小學六年級下學期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將過往對數學的不愉快經驗放在大女兒身上,導致她少了被鼓勵與支持的機會。她小學畢業升國中前的暑假,我與先生連夜討論,決定讓她接受數理專業的補習輔導,大女兒對於數學的學習熱情與信心,隨著我們拓展她接觸數理的環境而產生變化,愈來愈期待上數學課。

從我和大女兒的數理連結,我再次意識到當父母過於將自身經驗放在孩子身上,一不小心可能限制孩子的學習潛能,父母唯有保持自我覺察並與孩子維持內在交流,才能隨時更新且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