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愛抱怨、總自以為是...該怎麼處理職場上8種機車同事?不再被他們氣個半死

2023-12-30 09:30

? 人氣

跟同事相處很窒息?專家揭曉八大難搞原型一次看!(示意圖/取自photo-ac)

跟同事相處很窒息?專家揭曉八大難搞原型一次看!(示意圖/取自photo-ac)

我在個人和專業經驗中,與許多關於解決衝突的文獻中,遇到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假設所有難相處的人都可以混為一談,都可以把他們歸到一個廣泛的「混蛋」類別,把他們當做一群無差別的群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讓我們面對現實吧:不良行為的形式有很多種,想要跟難搞的同事有效合作,需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要看你碰到的特定行為來決定。這就是為什麼本書找出了八種常見的難相處同事的原型(稍後會詳細介紹),並且針對如何應付每一種原型,提供量身訂做的建議。

同時,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難以歸類,因此我還提供了一些無論你要應付的是何種不良行為,都可以適用的原則。

在整本書中,我一直都把種族、性別和其他身份類別的問題考慮進來。許多書忽略了偏見如在工作場所的經驗都是一樣的──特定群體往往會成為不文明行為的目標,而且比例偏高。

我試圖指出根據研究結果,人們被對待的方式出現不平等的地方,以及在不同群體中施行某些策略,其有效性有何差異。例如,直接戳破一個被動攻擊型的同僚,這種做法可能比較適合白人男性,相較之下,如果是拉丁裔女性採行這樣的做法,效果則不然,因為有色人種女性在工作場所被認為「適當」的行為,範圍是很受限的。

我是一個白人女性,享有很多特權,因此我是從自己有偏見的角度,來看待歧視的複雜性。不可避免地,我會弄錯一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希望社會進步,我相信我們必須讓身份議題成為工作關係相關對話的一部分,即使這麼做必須冒著工作不完美的風險,也在所不惜。

市面上的許多建議還有另一個缺點,那就是不夠實用──它們太高層次、太抽象、太籠統了。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即刻就能採取行動。試圖弄淸楚如何把理論概念付諸實踐, 這不應該是你的工作,這些工作我已經幫你做好了。我一方面借鑑我的經驗,一方面借鑒學術研究,找出可行之道。

我整合了來自多個領域,包括神經科學、情緒智商、談判,以及管理科學的發現和建議,幫助你以有效而且細緻入微的方式,駕馭這些有問題的職場關係。

我最終也最希望的,就是這本書能夠幫助你建立人際關係的復原韌性,亦即能夠更快從負面的互動中恢復過來,並且在深陷其中時,減輕你的壓力。工作上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來處理,而不是簡單地忍受,或是只求生存。

我在說明這八個原型的章節中所介紹的策略,以及第十一章所概述的九個原則,旨在幫助你幾乎和任何人一起工作都沒有問題。在學習如何改變最困難的人際關係的過程中,你將培養出改善所有的人際關係品質所需的技巧和信心。

此外,還有附加的紅利,那就是你因此提升的自我覺察,以及強化的情緒智商,將使你成為更好的領導者。要在任何行業的任何位階獲致成功,這些都是必備的技能;如果你能具備解決衝突以及跟任何人和睦相處的能力,你的事業前途也將隨之拓展。

不可否認,跟同事之間的負面互動所造成的壓力,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力,也會讓工作變得痛苦,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但是我們不必因為無能為力而自慚形穢,或只能期待上級關愛的眼神或是出手干預。

我們可以去了解,為什麼有問題的同事會以他們的方式行事,我們可以學習掌握處理他們最難搞的特徵有何策略,進而決定何時應該堅持我們的努力,而何時應該瀟灑離去。借助本書所提供的建議,你將能夠平息工作上的衝突,騰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對你眞正重要的事。

我所提供的見解、工具和技術,是根據我在過去十四年中,對學者、社會心理學家、管理專家以及神經科學家所做的採訪。我還跟那些與你同病相憐的人交談過,你們同樣面臨著艱難的工作關係。這些人透過電子郵件或是塡寫調查,和我分享有時候會讓他們很痛苦的經歷。而這些故事將出現在整本書中,但是為了保護隱私,我在姓名和細節上做了更動。透過這些個人的故事,你將會認識許多有辦法改變關係、化敵為友的人。有一些人則是擬定應對機制,讓情況變得讓人比較可以忍受,還有一些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而痛下離職的決定。

討人厭同事8大原型

本書的架構圍繞著八個原型,每一個原型代表一種常見類型的難相處的人: 

缺乏安全感主管

要求所有細節都要得到他的批准,卻朝令夕改。

狂抱怨的負面黑洞

隨時抱怨公司的任何政策,還沒開始就已經看衰。

永遠不會順利的受害者

自怨自艾,認為大家針對他,卻什麼責任都不想承擔。

被動攻擊型同僚

故意擺臉色、言語諷刺,明顯有意見卻不願意給建議。

自以為是的小聰明

認為自己最懂,這些我都知道,發表大家都知道的新知,卻自認貢獻滿滿。

惡婆婆型的施虐者

認為加班、放棄休假根本沒什麼,我都是這樣苦過來的。

隱晦的偏見者

你怎麼會這麼敏感呢?我只是在開玩笑

政治操弄者

假意關心團隊成員,卻只想拉攏對自己有利的小圈圈,並總爭功諉過,認為自己是團隊核心。

雖然這些原型可能讓我們覺得很熟悉,而且我相信大家會立即想到誰符合這些原型,但我也想強調這些標籤是有局限性的。辨識你正在處理的行為類別可能很有幫助──例如被動攻擊,但是把同事歸類為「被動攻擊型的混蛋」就沒什麼好處了。

這種態度只會讓你們之間的負面關係更加牢不可破,而不是給這段關係一個改善的機會。原型可以幫助你評估情況,但眞正的效用出現在你超越這些原型,進入一個有效的思維框架,保留空間,相信這個人是有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的,甚至有可能是你誤解了他們的行為,或是過度詮釋他們的動作。

同樣重要的是,對於被歸類為某些原型的人,我們不要自行診斷他們有心理障礙。我常聽到大家在談論他們難相處的同事時,會拋出像是「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甚至是「精神病患者」(psychopath)之類的術語。

我們要克制衝動,不要自己當起心理學家。正如致力於改變工作場所文化的非營利組織Mind Share Partners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凱莉.格林伍德(Kelly Greenwood)告訴我:「你永遠不知道人們正在經歷什麼,或者是什麼導致了他們的行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有時被定義為『難搞』,但這只會讓他們被污名化的情況變得更嚴重,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這讓我得出我最後一個要點,在許多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請你在閱讀本書同時也透過這些原型的鏡頭,檢視你自己的動作和行為。誰不曾偶爾表現得像個萬事通?或是有時陷入受害者的角色?承認我們的同事有缺點,但可能並不邪惡,也了解我們自己並不是永遠不會犯錯,這是相處之道的基本關鍵。

作者介紹| 艾美.嘉露

職場專家,畢業於布朗大學和耶魯大學,曾於布朗大學和賓州大學任教。擅長撰寫與談論的主題廣泛,包括性別、人際動力關係、對話、回饋以及有效溝通等。同時也是《哈佛商業評論衝突處理指南》(HBR Guide to Dealing with Conflict)的作者,文章散見於眾多書籍中,涉獵極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不內傷、不糾結,面對8種棘手同事》(原標題:跟同事相處很窒息?八大難搞原型一次看!)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