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年輕時沒待過台灣,為何過來創台積電?他心中有「中國夢」,台灣給他圓夢的機會

2023-08-23 09:40

? 人氣

張忠謀年輕時沒待過台灣,為何過來創台積電?(圖片來源:台積電)

張忠謀年輕時沒待過台灣,為何過來創台積電?(圖片來源:台積電)

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獨獨在「製造」這個領域已經看出一點端倪,能成立什麼樣子的IC公司呢? -張忠謀的思考

41歲就接任德州儀器全球集團副總裁(Group Vice President),掌管德儀世界排行第一的半導體事業部的張忠謀,在1985年8月接受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的邀請,來到台灣任工研院院長。這是當時的大新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半導體業的VIP

張忠謀是當時美國半導體界最高位、影響力最大的經營者之一。1972年,張忠謀任內,德儀進入DRAM產業。當時的領導業者英特爾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品容量為1K,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張忠謀主導德儀推出4K的DRAM,從此展開DRAM容量的世代交替競爭。

此外,對於德儀最重要的MSI(Medium-scaled IC,一顆晶片上載有數百個電晶體的中型IC)產品,張忠謀也首開每推出一項新產品,就依照學習曲線降價的產品策略,這和摩爾定律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降價策略在兩、三年之內,讓德儀在MSI的市占率從二成提升到五成,營業額也從5000萬美元跳升十倍,到5億美元。

德儀是IC的發源地之一,從1957年到1985年,蟬連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全球市占率高達一成。1972年,張忠謀在德儀這家動見觀瞻的巨型企業推動的定期降價策略,並為新產品更替速率定調,助長了半導體產業跟著摩爾定律演進的世代交替。

離開德儀之後,張忠謀在GI擔任總裁(President a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約一年半的時間。之後,徐賢修數度造訪,力邀張忠謀來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

來台一圓新中國夢

生長於大陸,在美國受高等教育的張忠謀,雖然沒有在台灣定居過,但是對台灣的IC產業不完全陌生。1970年德儀在台灣和日本設廠,就是他主導的,設廠之後,有時會因公來台灣視察這裡的封裝廠。透過這些接觸,張忠謀對日本、台灣工程師的素質和作業員的紀律,留下深刻印象。從70年代開始,他也偶爾義務性的應台灣政府邀請,提供發展IC技術的建言。

張忠謀還任職德儀期間,行政院長孫運璿就已經為其預備了幾個主導台灣高科技發展的職務,工研院院長就是其中之一,他都沒有接受。之後的幾年,張忠謀注意到日本通產省刻意培植半導體產業的顯著成效,他發現政府在新技術領域的催生上,可以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適逢徐賢修三度邀請,張忠謀終於心動了。青少年時期在山城重慶避難時許下的建設新中國夢,又被喚起。帯著多年在國際級競爭環境裡呼風喚雨的歷練和自信,張忠謀擔下工研院的任務,希望將其提升成像貝爾實驗室那樣的世界級研究機構。

延伸閱讀:「我本來沒打算在台灣成立公司」《紐時》專訪張忠謀,暢談台積電的偶然與必然

1987年設專業晶圓代工廠

在1984年間,有三批留美學人返國,計劃在科學園區成立三家IC公司,分別是莊仁川和吳欽智創立的國善、陳正宇設立的美國茂矽,以及歐植林創立的華智。他們不約而同找政府協助,請求交通銀行投資蓋廠。好不容易吸引到華裔美人回台灣設立公司,卻不能全力支援他們的需求,讓交通銀行左右為難。

聯電有現成的IC工廠,也和其他的IC廠一樣兼營代工。幾年前,經濟部長徐立德曾考慮投資聯電,讓它的事業更具規模,以符合市場需求。於是曹興誠提出「在美國設計、在台灣製造」的垂直分工觀念。

在1985年9月9日的《聯合報》上,出現一篇分析報導,談到擁有自有產品的IC公司兼營代工的限制。包括在景氣好的時候,這些兼營代工業者的自有產品,可能排擠代工品的產能;客戶對產品設計保密的考量;甚至設計業者對獨門代工生意的擔憂等。

不久之後,徐立德卸任經濟部長。有關於擴大投資聯電的議題就此停住。

設晶圓廠,解決產能問題?

到了張忠謀接任工研院院長時,這件事還沒有解決。上一任工研院院長方賢齊把前述三家IC設計公司向政府要產能的事,列在移交給張忠謀的重要事項清單裡。另一方面,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召集人李國鼎也寄望張忠謀解決這個問題。對李國鼎而言,張忠謀願意來台灣,簡直是上帝的恩賜。李張二人結識於德儀到台灣設封裝廠時。從那時起,李國鼎到美國參訪,幾乎都會去德儀拜訪張忠謀,對他的成就早已欽佩不已。

在《李國鼎口述歷史》裡載到,張忠謀以為自己是來台灣當工研院院長的。可是,才履新兩個星期,就被李國鼎約見,商談如何提升台灣的半導體工業。李國鼎問張忠謀是否出來主持一家大型晶圓廠,解決這三家的產能需求。這時,華智開發出來的DRAM產品,已經拿到日本、韓國代工。

張忠謀對這問題只同意了一半:只為了三家華裔美人開的IC設計公司成立一家大型晶圓廠,不符經濟效益。然而,提升台灣半導體工業這件事,的確迫在眉睫。

「李國鼎安排我見行政院長俞國華。他問我需要多少時間準備報告的資料,我隨口說大約一個星期吧!沒想到李國鼎過幾個小時就約好時間了,真的只給我們一個星期左右,」張忠謀笑談李國鼎的熱心。當時的工研院副院長胡定華、電子所所長史欽泰,因此忙了兩天兩夜,準備這場簡報的資料。

設計、研發皆落後,唯獨製造強

在決定接受工研院院長職務之前的一個月,張忠謀曾經先來了解工研院的研發能力和人員素質等狀況。

密集簡報中,他發現工研院的共同設計中心,才剛剛開始培養IC設計人才。相較於美國已經受到米德、康威的影響,IC設計的專業備受重視的情形,台灣顯然落後非常多。

在已經投入了八、九年的IC製程開發方面,當時在工研院執行的VLSI計畫,擁有全台灣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但是和美、歐的水準相比,約有兩個世代的落差。同樣是由政府主導的VLSI計畫,我們也比日本晚了七年才開始。

整體來說,即使政府持續投注經費、資源,我們也已經展現長足的進展,但是一走出台灣,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比,就顯出自己的不足。

然而,台灣的製造優勢卻相當突出。從作業員、領班、研發人員,到工程師,都有相當高的水準。

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獨獨在製造這個領域已經看出一點端倪,能成立什麼樣子的IC公司呢?

導出專業晶圓代工之路

幾經思考,張忠謀真的在一週之內為台灣下了一個大決定:成立一家史無前例的專業晶圓代工公司,這公司本身不設計IC產品,只為客戶製造。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晶圓廠都替客戶「兼差」代工,賺些小錢貼補晶圓廠的成本,但是沒有一家公司敢「專門」做代工。沒有人知道,這專門做代工的公司會不會賺錢。

1986年初,市場情報公司Dataquest在日本箱根舉行年度研討會,當時的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史欽泰應邀做了一場演講,講的就是台積電的營運模式。「他們雖然點頭,但是從眼神和表情看得出來,大家都不相信這樣的公司會賺錢,」深度參與台積電營運規畫的史欽泰,對大家聽完演講的反應,記憶非常深刻。然而,張忠謀的提案有許多巧妙之處。他避開台灣在IC設計方面的弱點,充分發揮製造能力的優勢;同時,避免和世界IC大廠與既有的國內IC公司起正面衝突,反而可以成為所有IC公司的合作伙伴——所有IC公司的晶圓都可以在這裡製造。這家史無前例的公司,就是後來帶動全球成立上千家無晶圓IC設計公司風潮的台積電。

不出幾年,台積電就證明這種專業代工的模式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很賺錢。

作者介紹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6年。為紀念潘文淵博士(1912?1995)對我國電子工業的貢獻,以及對華裔子弟科技教育的關懷,工研院電子所、美洲技術顧問團(TAC) 及業界領袖,發起成立「財團法人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將潘公關懷電子工業發展的精神長存人間。1974年,海外學人潘文淵先生草擬積體電路發展計畫,獲得當時經濟部孫運璿部長大力支持,使今日台灣的電子工業得以蓬勃發展。

張如心: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應用數學與統計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工研院電子所、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精湛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之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矽說台灣:台灣半導體產業傳奇》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