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被咬過,為什麼有些人會怕貓?原因令人頭皮發麻,不只是害怕受傷

2023-08-21 16:03

? 人氣

依據沃爾普醫師的「系統性遲鈍」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 therapy),費里曼和肯德里克兩位醫師協助A太太,寫下自身與貓有關的恐懼層級,並依照這份清單開始治療。此套理論認為,循序漸進去習慣,可有助於慢慢平息恐懼,把A太太對貓的觸感與形象,修復成安全無虞的感受,而不再是害怕的感覺。一開始,他們拿天鵝絨給A太太,接著陸續換成越來越軟的毛,最後才拿出兔毛。由於已逐漸習慣這些毛,於是就鼓勵A太太去接觸貓的玩具、貓的照片。一個月之內,A太太就用手觸碰一隻活生生的小奶貓。當這隻小動物被放到A太太的腿上時,她先是笑了,接著就是解脫大哭。A太太後來表示,「這是我這輩子最棒的一天!」後來,她還把這隻小奶貓帶回家,隨著貓咪的成長,A太太也能在過程中學習與貓自在共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治療結束過了十週,A太太發現自己已經能夠觸摸成貓,並告訴心理醫師,貓的惡夢消失了,但取而代之的是與父親有關的暴力夢境;在一個夢中,A太太拿了火杵狠打父親。A太太承認,當父親還在世時,她就常有這類的感覺,只是從未講出口。治好A太太恐懼症的行為療法,似乎也幫助她解放了自己,勇於表達自己的畏懼與氣憤,且是以前恐懼症出現時就已經存在的感受。A太太的成功案例顯然證明了行為學習理論支持者(behaviourists)的論點,即不去追究患者的患病源頭,也是可以完全治療好恐懼症的。此外,該治療過程似乎也解開了A太太的內心,釋放那潛藏已久的一部分。

過了三年,肯德里克醫師跟進A太太的近況,發現恐貓症沒有復發,也沒有出現其他的焦慮症狀,她還是有在養那隻貓—從診所帶走的那隻小奶貓—也時常幫忙照顧其他貓咪。A太太簡直是「判若兩人」,她還跟肯德里克醫師說:「一個是充滿恐懼的我,一個是現在的我。」

作者簡介|凱特‧莎莫史克爾

現居倫敦市北區,近期著作《艾瑪菲爾丁的暗黑面》(The Haunting of Alma Fielding),榮入非小說類貝利吉福德獎(Baillie Gifford Prize)決選名單。

她的暢銷作品《威徹爾先生的推測》(The Suspicions of Mr Whicher),於二〇〇八年榮獲非小說類山繆強森書獎(Samuel Johnson Prize),也曾獲理查和茱蒂讀書俱樂部(Richard & Judy Book Club)挑選為年度最佳書獎(Galaxy British Book of the Year Award),並由英國ITV電視臺改編拍成電視影集。首部作品《鯨魚島女王》(The Queen of Whale Cay)贏得毛姆文學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也榮入惠特布瑞德傳記獎(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決選名單,而二〇一六年出版的《壞男孩》(The Wicked Boy)亦榮頒美國愛倫坡獎(America Edgar Award)最佳犯罪實錄的偵探小說作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意市集出版《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有人囤積成癮?讓世界身心失調的狂愛與恐懼之因》(原標題:恐貓症 AILUROPHOBIA)

責任編輯/李艾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