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被咬過,為什麼有些人會怕貓?原因令人頭皮發麻,不只是害怕受傷

2023-08-21 16:03

? 人氣

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恐貓症」其實真的存在。(示意圖/取自pixabay)

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恐貓症」其實真的存在。(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一七八六年時,美國醫師班傑明.羅許(Benjamin Rush)診斷出數種恐慌症,其中一種是對貓咪的極度恐懼症狀。羅許寫道,「我認識幾位肯定算是有勇氣的男性,但他們看到貓咪必會逃離,即便是跟一隻不知躲在何處的貓咪共處一室,也是會出現害怕恐懼的徵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恐貓症這個字乃是源自希臘文ailouros,貓的意思。就在一九○五年,同為美國人的塞拉斯.威爾.米契爾(Silas Weir Mitchell)執行了一項恐貓症研究,特別想了解部分患者有某種難以解釋的敏感度,配發出去問卷的一開頭就問道:「你厭惡貓咪嗎?」並詢問對方「當不知道周圍是否有貓,又或是沒有親眼看到貓咪的時候」,是否能感應到貓的存在?

許多位研究參與者回報表示身體會有反應。弗朗西斯.維克菲爾德(Frances A. Wakefield)寫道,「在房間獨處時,若有隻貓進來,我會感覺像是有一盆冷水潑到我身上。」伍德(R. H. Wood)是來自維吉尼亞州的律師,表示「我會緊咬著牙齒,叫不出聲音,有一分鐘的時間我覺得自己快要昏厥倒下」,並指出觸碰到這種「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生物時,感覺就像是被電到了。

米契爾的一百五十九位研究參與者之中,有三十一位聲稱可以在雙眼看到貓咪之前就先感應到。來自費城的瑪麗(Mary)講述自己有一位對貓很敏感的表姊妹,某天他們一起到蒙特婁的旅館用餐,當他們快入座時,這位表姊妹「臉色已發白」大叫:「這房間裡有貓!」瑪麗表示,那是個狹長、昏暗的地方,只有他們入座的那張桌上點著燈。一旁的侍者再三保證屋內沒有貓,但這位表姊妹的臉色卻越來越泛白。「這裡就是有貓!」後來,這位侍者細查整個房間,最後在一個又遠又暗的角落找到那麼一隻生物。

一九一四年,米契爾的同事格蘭維爾.史坦利.霍爾發表研究孩童懼怕貓咪的成果。參與研究的孩童表示討厭貓咪能夠「隨便就跳到窗戶的外頭」,而且不喜歡貓咪「敏捷如閃電」。貓咪走路很輕柔,還可以跳好遠。一位孩童說道,「貓可以跳到你身上,然後把爪子戳進你的雙眼,只要牠想要,就能把眼珠子給挖出來」。另一位孩子說,「貓的眼睛在晚上的時候會閃、會發亮!我什麼都看不到,就看到兩顆冒火的眼睛瞪著你。」還有一位霍爾的受訪者認為貓咪「會啃斷骨頭、咬穿你的手指頭,死死不放」,再有一位受訪者相信貓咪「身上充斥著各種骯髒的東西」。霍爾表示,不是只有孩童會有這些恐懼。當年德意志帝國皇帝前往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拜訪親戚時,有位官員搜查皇帝套房裡的每一間房間,為的就是要揪出隱蔽躲藏的貓科生物。

霍爾的論證認為,我們對家貓的恐懼乃是根源自對劍齒虎(sabre-toothed tiger)的原始畏懼。即便這份敵意已「透過血統傳承預備好」了,但依舊有文化成分在。在基督教社會裡,人們常把貓視為很可疑的對象;一四八四年,教宗依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表示貓是「魔鬼最喜愛的動物,也是巫師的偶像」。回覆米契爾問卷研究的恐貓症患者,講述了有怪異不可見貓科動物的存在,而他們可能都是受到巫婆之類的故事所影響。

一九五九年,英國倫敦南部市郊有間伯利恆皇家醫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在南非精神科醫師約瑟夫.沃爾普(Joseph Wolpe)的建議之下,修.費里曼(Hugh L. Freeman)和唐納.肯德里克(Donald C. Kendrick)兩位醫師嘗試一種新型行為療法,對象是位37歲的恐貓症女性患者A太太。A太太告訴醫師,4歲時曾目睹父親把一隻小貓浸到水桶裡淹死,小時候她非常害怕家裡的貓碰到她,就算是人坐在廚房餐桌前,而貓在她面前伸展碰到她都不行。醫師表示,到了14歲時,A太太的這股焦慮越發嚴重,她的父母「基於某些不是很清楚的原因」,還放了一小塊皮毛在她的床裡面。

A太太表示,父親一直都很嚴格,控制欲也很強。只要學校成績表現不好便會嚴厲訓斥,還會激動的偷拆她的信件,監看她的私生活。為了逃離家裡,A太太於二戰期間加入皇家女子海軍(Women's Royal Naval Service)。如果必須在船上過夜,她總會挑選上舖,因為這樣就能離貓遠遠的了。後來,A太太結識了一位水手,即便父親反對他們結婚,但戰爭一結束小倆口仍立刻辦了婚禮。一九五○年,A太太的父親過世了,死於心臟病。

A太太的丈夫是一位溫和、容易相處的男士,戰爭結束後便到學校教書。面對 A太太的恐貓症症狀,他與兩個孩子都分同情。每當一家人去拜訪朋友時,他們都會先檢查每個房間,之後才讓 A太太進屋。

不過,A太太表示,這兩三年以來,恐懼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為他們家隔壁的房子被棄置後,隔壁花園裡已經被日益茁壯的貓群給占領了。每回去到外頭晾衣服總是提心吊膽,深怕有隻貓會跳到她身上,焦慮感便會開始擴散。費里曼醫師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撰文寫道,「她無法忍受觸碰任何看起來像是屬於貓的毛,也無法戴毛手套。在大眾運輸上,要是身旁的人穿著毛大衣,她也會渾身不自在。書本裡、電視上、電影裡,若有貓的照片或畫作,她也是難以忍受。」最近,A太太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想,就一直想著貓,睡覺做夢是有貓現身的惡夢,連不小心看到女兒的無尾熊玩偶,也是渾身不自在。

依據沃爾普醫師的「系統性遲鈍」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 therapy),費里曼和肯德里克兩位醫師協助A太太,寫下自身與貓有關的恐懼層級,並依照這份清單開始治療。此套理論認為,循序漸進去習慣,可有助於慢慢平息恐懼,把A太太對貓的觸感與形象,修復成安全無虞的感受,而不再是害怕的感覺。一開始,他們拿天鵝絨給A太太,接著陸續換成越來越軟的毛,最後才拿出兔毛。由於已逐漸習慣這些毛,於是就鼓勵A太太去接觸貓的玩具、貓的照片。一個月之內,A太太就用手觸碰一隻活生生的小奶貓。當這隻小動物被放到A太太的腿上時,她先是笑了,接著就是解脫大哭。A太太後來表示,「這是我這輩子最棒的一天!」後來,她還把這隻小奶貓帶回家,隨著貓咪的成長,A太太也能在過程中學習與貓自在共處。

治療結束過了十週,A太太發現自己已經能夠觸摸成貓,並告訴心理醫師,貓的惡夢消失了,但取而代之的是與父親有關的暴力夢境;在一個夢中,A太太拿了火杵狠打父親。A太太承認,當父親還在世時,她就常有這類的感覺,只是從未講出口。治好A太太恐懼症的行為療法,似乎也幫助她解放了自己,勇於表達自己的畏懼與氣憤,且是以前恐懼症出現時就已經存在的感受。A太太的成功案例顯然證明了行為學習理論支持者(behaviourists)的論點,即不去追究患者的患病源頭,也是可以完全治療好恐懼症的。此外,該治療過程似乎也解開了A太太的內心,釋放那潛藏已久的一部分。

過了三年,肯德里克醫師跟進A太太的近況,發現恐貓症沒有復發,也沒有出現其他的焦慮症狀,她還是有在養那隻貓—從診所帶走的那隻小奶貓—也時常幫忙照顧其他貓咪。A太太簡直是「判若兩人」,她還跟肯德里克醫師說:「一個是充滿恐懼的我,一個是現在的我。」

作者簡介|凱特‧莎莫史克爾

現居倫敦市北區,近期著作《艾瑪菲爾丁的暗黑面》(The Haunting of Alma Fielding),榮入非小說類貝利吉福德獎(Baillie Gifford Prize)決選名單。

她的暢銷作品《威徹爾先生的推測》(The Suspicions of Mr Whicher),於二〇〇八年榮獲非小說類山繆強森書獎(Samuel Johnson Prize),也曾獲理查和茱蒂讀書俱樂部(Richard & Judy Book Club)挑選為年度最佳書獎(Galaxy British Book of the Year Award),並由英國ITV電視臺改編拍成電視影集。首部作品《鯨魚島女王》(The Queen of Whale Cay)贏得毛姆文學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也榮入惠特布瑞德傳記獎(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決選名單,而二〇一六年出版的《壞男孩》(The Wicked Boy)亦榮頒美國愛倫坡獎(America Edgar Award)最佳犯罪實錄的偵探小說作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意市集出版《為什麼有人會怕貓?有人囤積成癮?讓世界身心失調的狂愛與恐懼之因》(原標題:恐貓症 AILUROPHOBIA)

責任編輯/李艾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