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前未婚女性過世不列入族譜?一份水患調查記錄,狠揭中國想掩蓋的惡習

2023-08-27 10:00

? 人氣

古時候饑饉時若家裡已有男孩,父母會在冬天冷水裡,閉緊雙眼溺殺女兒,增加男孩的生存機會,1935年水患調查間接證實中國殺女嬰的習俗。(圖/取自pixabay)

古時候饑饉時若家裡已有男孩,父母會在冬天冷水裡,閉緊雙眼溺殺女兒,增加男孩的生存機會,1935年水患調查間接證實中國殺女嬰的習俗。(圖/取自pixabay)

聽到某位孕婦流產,我們會替她感到惋惜。聽到新生兒夭折,那還得了:沒來得及喜悅就遭逢變故,辛苦孕育前功盡棄。其實還有更可怕的事:受迫於糧食或各種原因,必須狠心結束幼年骨肉。這些事古今中外都有,缺糧時期尤其容易發生,中國史上較特殊的現象是殺女嬰。宋朝蘇軾寫過這類的事:饑饉時若家裡已有男孩,父母會在冬天冷水裡,閉緊雙眼溺殺女兒,增加男孩的生存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8歲前夭折者(因病或人為死亡),通常不行葬禮,未婚女性過世者不列入族譜,背後原因可能是為了掩飾殺女嬰的慘事。知情者避談,又無統計數字可分析,雖然知道民間有此習俗,研究者如何取得可靠證據?

黃河在山東西南部,1935年發生嚴重水患,省主席韓復榘展開大規模救災,其中最重要的是廣設難民收容所,據以編寫2冊《山東黃河水災救濟報告書》,內含兩項重要統計資料:

1.1935年9至12月間,在難民營死亡的10296人,他們的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原籍、死亡日期與地點。

(圖/貓頭鷹提供)
難民營內死者資料。(圖/貓頭鷹提供)

2.同一時期出生的3392位新生兒:父母姓名、母親年齡、嬰兒性別、出生地點、日期、父母籍貫。

養育過子女的人大概有個共同經驗:平均而言,男嬰較易病痛看醫生。就人類的自然出生比例來說,通常是105(男)比100(女);就平均壽命來說,女性的預期壽命高於男性。然而山東難民營的統計告訴我們相反的答案:夭折的嬰幼兒中,女性明顯大於男性。雖然沒有殺女嬰的直接證據,但統計分析讓我們從間接證據中承認一個推論:在衣食無缺的難民營中,女嬰異常高的死亡率,恐怕是人為成分居多。現在能用電腦分析大樣本,間接證實殺女嬰的習俗。

1935年水患調查

(圖/貓頭鷹提供)
黃河水災地圖。(圖/貓頭鷹提供)

1935年的水災始於7月中旬大雨,山東西南部靠近大運河的鄆城和荷澤淹了大水。一星期後大運河決堤,淹沒濟寧地區。7月28日已有40萬災民,露宿運河堤防上。到了8月中旬,大水淹沒的地區有22萬災民,湧向濟寧火車站附近的收容所。此次受大水影響的還有江蘇、河北、河南三省,但山東最嚴重。災民湧入鄰近的河南,對鐵路和城市造成很大困擾,中外人士積極捐獻救助。

依據9月初統計,山東的濟寧、嘉祥、鉅野、鄆城、荷澤、魚台這十個地方總人口約360多萬,其中有230多萬是災民(64.62%)。到了9月下旬,外送到各地收容所或難民營的災民只有27.17萬(11.68%),另有2.85萬人因老弱殘疾無法離開,住在當地的收容所,還有187萬人(80.62%)需要協助(無人照管)。

這次水災影響4省,國家的救助杯水車薪,必須靠中外各界捐款。災民送抵救助站後,先分送到學校與公共建築安頓。基本的原則是男女分住,百人到千人編成一個大單位,家人可定時會見,食物每日配給兩次,成年人每月可領1.8元,每日有2餐供應醫療還提供娛樂節目,目的是和當時提倡的「新生活運動」、「農村重建」配合,希望災民返鄉後能改變舊習俗:剪辮子、放纏足、識寫字。

韓復榘省主席領導幾項重要作為,包括用鐵路運災民;提供災民教育機會,要求講究衛生;蒐集災民資料,出版兩冊救濟報告書,一方面向外界宣傳山東政績,二方面提供日後各省救災參考。

這兩本救災報告顯示幾項基本統計:

1.災民來自78個縣。

2.在有照料的難民營內,1935年9∼12月間竟然有1萬296人死亡,未得到照料者死亡比例必然更高。

3.各縣的死亡率相當平均,大都小於2%,只有省會濟南的死亡率高於9%。

4.上述十大受災縣的死亡率特別高,前三名是:濟寧(26.5%)、嘉祥(19.3%)、鉅野(17.9%)。

5.以月份來說,1935年9月的死亡率17.5%,10月40%,11月26.5%,12月15.9%。

6.死者中以幼童占大多數:11歲以下的80%,5歲以下63.5%。

7.女性死亡率51.4%,男性47.6%。

8.這3個月內共有3392名新生兒,籍貫遍及78個縣,各縣的出生人數相當平均:9月份的新生兒有259人,10月922人,11月1040人,12月1146人。

女嬰死亡率高得不正常

以下把重點放在嬰幼童的死亡比例,以及母親的歲數。從各項統計表格得到兩項主要推論:一、愈年輕的母親,愈有消除女嬰的傾向,因為她們要把生育的資源與機會留在日後生男嬰。二、同時有男女嬰的母親,逃難時較傾向保留男嬰。主要的佐證資料如下。

1.先從年齡與性別看,1935年9至12月間死亡10296人的統計分布。在沒有申報年齡的死者中(應該是剛出生者),女嬰的死亡率是66.7%,男嬰33.3%,這違反日常經驗。同樣地,在2∼7歲的幼童中,女童死亡率都超過50%,男童低於48%,這也違反常識。15∼20歲的性別死亡率就正常了:男大於女。

2.有母親身分的女性中,30歲以下的人數有50%,表示年輕人占逃難者多數,老弱殘疾者較不願或無力遠離家園。

3.正常社會的男女比例約是105:100,但難民營嬰兒的整體男女比例,竟然高達150:100。更奇怪的是,如果依母親的年齡組別看嬰兒性別比例,就會看到20歲以下的母親中,男女嬰的比率高達188:100,表示年輕母親對性別的選擇偏好非常明顯。換句話說,20歲以下的母親最有可能不保留女嬰。這個比例隨母親的年齡組增高而下降:21∼25歲母親的男女嬰比例是167:100;26∼30歲組降到137:100;46歲以上者只有123:100。

4.在難民總人口內,7歲以下的只占13.7%,正常社會裡大約是44∼48%,表示難民營內不帶小孩逃難;或是放棄7歲以下的小孩,尤其是女孩。

5.以濟南地區為例,5歲以下的死亡率高達64.7%,6∼10歲死亡率約17%,但51∼60歲死亡率只有1.9%,61∼70歲2.5%,70歲以上2.9%。這是違反常識的數字,因為在衣食藥品無缺的難民營內,70歲以上的死亡率不可能只有2.9%,而5歲以下者竟然高達64.7%。這表示5歲以下的死亡是人為選擇的結果。

6.在正常社會裡,20∼24歲群組的女性應該有27%具母親身分,但在難民營中只有17%。這表示24歲以下的年輕婦女有放棄母親身分的傾向。也就是說,如果放棄幼嬰,就顯示不出她們是母親。為什麼這麼做?因為她們還年輕,日後還容易受孕。相對地,25歲以上的婦女具有母親身分的百分比,在正常社會和難民營中並無顯著差別。這表示年齡較高的母親,子女歲數較大,已無法放棄子女。她們日後的生育機會減少,不會輕易拋棄子女。

7.1歲男嬰死亡率約30%,1歲女嬰死亡率高達70%,相差太大。2∼7歲男嬰死亡率約45∼48%,2∼7歲女嬰死亡率53∼50%,兩者相當接近。這表示1歲以下的女嬰被犧牲的傾向非常明顯。

8.若以1935年山東洪水的死亡率,和1943年孟加拉饑荒的死亡率對比,更可看出漢人的選擇偏好。在1∼5歲組中,孟加拉的死亡率是9.2%,山東高達60.6%。在6∼10歲組中,孟加拉18%,山東17.3%,雙方接近。在20∼30歲組中,孟加拉12.3%(表示這些青壯年人真的是餓死),而山東只有1.5%(表示並無生存危機)。這3個例子就足夠說明,山東在衣食無缺的狀態下,幼兒死亡率高達60.6%,竟然比缺糧的孟加拉(9.2%)高6倍以上,這完全是人為選擇的結果。

殺嬰是做得說不得的事,知情者掩鼻避談。幸好有這兩本水災救濟報告書,讓研究者從間接證據推論年輕女性的殺嬰傾向。重男輕女不是傳說,而是血淚的殘酷事實。不必譴責這些年輕女性,因為背後有幾股文化力量逼迫她們必須這麼做。真正的凶手可以是社會習俗,可以是公婆,更可以是丈夫。

作者介紹|賴建誠、何泰寬

賴建誠

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有:《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2011)、AdamSmithacrossNations:TranslationsandReceptionsofTheWealthofNations(主編,2000OxfordUP)、《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2009)、Braudel’sHistoriographyReconsidered(2004)、《梁啟超的經濟面向》(2006,2010)、《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2008,2010)、《王室與巨賈:格雷欣爵士(1519-79)與都鐸王朝的外債籌措》(2015)。
半學術性的著作有:《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年鑑學派管窺》(譯著,1996,2003)、《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經濟史的趣味》(2010)、《經濟思想史的趣味》(2011,2016)、《井田辨:諸說辯駁》(2012)。

何泰寬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銀行與貨幣危機、國際金融、應用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Modeling)。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貓頭鷹出版《經濟史的趣味》(原標題:說不得的殺女嬰習俗)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