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何時才會結束?大家都確診過,就會有群體免疫嗎?專家解析真實門檻

2023-05-31 12:38

? 人氣

疫情解封後,許多人外出時仍會佩戴口罩。(示意圖/顏麟宇攝)

疫情解封後,許多人外出時仍會佩戴口罩。(示意圖/顏麟宇攝)

群體免疫是公共衛生、流行病學行之有年的概念;英國防疫領導人在COVID-19初期提到群體免疫,卻受到各界普遍批判。隨著疫情發展,有關群體免疫的爭議不斷,有人寄望為終結這場世紀瘟疫的解方,也有人抱持悲觀態度。究竟群體免疫是什麼,讓我們借用COVID-19疫情,探索此一概念有何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什麼是群體免疫?又要怎麼達成呢?

群體免疫的概念是,族群中有一定比例人口,對傳染病免疫,不會變成新的傳染源;如此一來,即使出現新的感染者,也會由於人數太少而難以繼續傳播,使得感染人數越來越少,終至平息。不爭的事實是,SARS-CoV-2冠狀病毒從2019年底開始傳播近三年後,一直沒有達成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的英文為herd immunity,herd原意為同一動物組成的獸群。一些學者認為此一用詞容易引人誤會,因為群體免疫之下,個人依然有感染的風險,其實不是真的讓每個人都「免疫」;只是族群中擁有免疫力的人很多,讓傳染病無法廣傳,傷害程度有限,或許稱為群體保護(herd protection)更貼切。

該怎麼判斷是否發生群體免疫呢?最簡單的指標是,假如某個傳染病如COVID-19 鼎盛時傳播不休,顯然並未發生群體保護。

而公衛學家則以「基本傳染數」料敵機先。所謂傳染數也翻譯為再生數,意思是「一位感染者平均會傳染給幾個人」。在疫情一開始,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也缺乏防疫措施之下的傳染狀況,定義作基本傳染數,英文為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簡稱R0 。

隨著疫情發展,人類行為改變、康復者獲得免疫力,加上疫苗等防疫手段,傳染狀況會持續變化,稱為有效傳染數,英文為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簡稱Rt —t是時間(time)之意。

群體免疫的內涵,是仰賴族群內各人的免疫力,讓傳染病無以為繼;結合基本傳染數,根據過往經驗的歸納,可以用一條簡單的公式「1-1/R0」,評估族群中要有多少比例的人口具備免疫力,方能達到群體保護的門檻。

概念是基本傳染數越高,傳播能力越強,達到保護所需的門檻也越高。例如基本傳染數最高的麻疹為12到18,換算群體保護需求的比例為92%到94%;也就是一個人群中,必須有將近95%的人對麻疹免疫,才能達到群體保護!至於天花的基本傳染數為6左右,門檻約83%。而流感病毒通常介於2到3,門檻為50%到67%。

防疫實務上,當然不是看數字這麼簡單。不能說總人口中有97%對麻疹免疫,面對新出現的麻疹傳播就能佛系應對。即使超過群體免疫的門檻,傳染病依然有機會闖蕩一陣,造成不少傷害。有些實例就顯示,就算達到理論上的門檻,依然會爆發疫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