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戰爭爆發前,會有哪些徵兆?軍事專家曝「5大信號」:出現就該提前撤離

2023-05-12 08:00

? 人氣

可以從五大面向,觀察開戰信號或特徵。(資料照/顏麟宇攝)

可以從五大面向,觀察開戰信號或特徵。(資料照/顏麟宇攝)

就像是兩個板塊之間的推移與擠壓,一部戰爭機器的運轉需要國家投入的資源包括:經濟、人力、武器裝備、外交,以及能源。以下將從五大面向,列出未來海峽兩岸形勢不斷升溫的異常信號或特徵,這些信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目前是否有危機;如果有,那麼危機有多麼嚴重,或是有多麼危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信號1 政治面:官方聲明

不論是基於何種目的的戰爭,在和平尚未完全絕望時,我們可以從雙方的官方聲明感受到局勢會朝哪一個方向發展。

這些公開聲明可以提供戰爭的爆發訊號。

語言是我們用來傳達訊息的工具,也是當前局勢的溫度計。烏俄戰爭爆發前,各國元首及外交官對於雙方爭端所提出的聲明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詞是制裁(Sanctions),然後是三個W開頭的英文字—擔憂(Worry)、警告(Warn)跟戰爭(War)。

2022年2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評論美國最近發表的有關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的言論時表示,美國政客過去撒謊,現在撒謊,未來還會撒謊,以製造攻擊世界各地平民的藉口。」

這一天正是烏俄戰爭爆發的十天前。

儘管中文的運用習慣與西方不同,用字遣詞也會有差異,但若未來台海形勢生變,我們仍然能透過官方聲明中措詞的變化,比如若外交機構或領導人大量地使用「保衛」、「作戰」等用詞,官方聲明開始用「後果」、「挑釁」、「升級」、「警告」、「自救」以及「戰爭」、「演習」等用語,這些都顯示兩岸的局勢正在升溫。

相反的,如果官方的聲明出現「和平」、「繁榮」、「創造」、「攜手」等字眼,就表示目前兩岸的關係朝著緩和的方向發展。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抵達台灣,中國外交部也在同一天發布官方聲明,指裴洛西「以任何理由赴台活動,都是升級美台官方交往的重大政治挑釁⋯⋯中方將採一切必要措施⋯⋯後果須由美方與『台獨勢力』負責。」隨後宣布共軍圍繞台海展開軍事演習。

而蔡英文總統在共軍演習後,於2022年8月4日發表公開聲明:「我們不會升高衝突,不會挑起爭端,但我們會堅定地捍衛主權和國家安全,堅守民主自由的防線。現在國軍已經加強戰備,嚴密且即時地掌控周邊所有的軍事動態;我們也和各方的盟友密切聯繫、共同協力,防杜區域的安全情勢的升高。」

這段聲明讓人立即感受到執政當局想要控制衝突並且降溫雙方對立情勢的用意。

從這些案例可以觀察到,以上文字的運用以及字義本身的強烈與情緒,已經超出了承平時期的外交慣例。我們目前無法量化這些文字的對於戰爭信號的權重,但是觀察這些官方聲明的內容,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下以及未來情勢的變化。

最後,官方聲明是一種雙方互動,有來有往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們在判讀官方聲明信號時,必須結合兩方甚至是第三方的資料,只要詳細解讀,即使不是國際關係或戰略專家,也能夠在這些往來的聲明中,感覺到局勢是朝向升溫還是降溫的方向變化,如此我們便能對周遭的形勢得到某種程度的結論。

信號2 經濟面:金流異常

我們也可以透過紀錄或觀察國際資金的流動,來獲得開戰信號。目前海峽兩岸之間的貿易與金流仍正常運作,中國持有的海外資產並沒有快速減少。但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國際資本統計數據來看,近五年來中國持續減持美國國債,從2017年底近1兆2,000億美元持續下降,至2022年底約8,670億美元,創下12年來新低。

(圖/取自野人出版)
近年中國持續減少持有美國國債。(圖/野人出版提供)

中國政府之所以減少持有美國國債,一方面可能是想藉此支撐人民幣匯率,一方面也加速與美元脫鉤的腳步。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的美債持有規模仍維持緩慢下降的趨勢,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與經濟也尚未出現急速縮減的情況。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旦兩岸局勢升溫,金融與經濟必定是最先受到衝擊的目標,因此觀察經濟統計數據,也能獲知部分的危險信號。

信號3 交通面:大規模取消運輸

除了官方的聲明之外,交通運輸大規模改點或是更改列車班次,航運或航班突發性的大量取消,也是危險的信號。

由於現代軍隊管理講求效率,承平時期往往會在重要的戰略地區儲備戰爭物資,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實施大型的軍事演習,地區性的戰略物資倉庫便足以供應所需,通常不需要向外調集或運輸大量物資。

如果我們觀察到大量物資調動或運輸頻繁的情況,這就意味著當前調動兵力的規模以及後勤物資的需求,遠遠超過了承平時期大規模演習的需要。

除了陸地運輸外,往來四通八達的空中運輸往往跨越國境與空域,這些空域的啟用與關閉也是一項重要的觀察指標。

基於人道立場,為避免戰火誤擊第三國的民航機,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前,通常都會伴隨相應範圍的空中禁航宣告。

例如2020年2月20日,土耳其發動對庫德族空襲前,就關閉了與敘利亞接壤的領空。2019年2月底印巴空戰後,巴基斯坦與印度也關閉了喀什米爾地區的空域。一般民眾可以從民航局或航空公司發布的公告,獲知禁航消息。

類似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海上的航行公告。

(圖/取自野人出版)
可以從交通運輸觀察開戰信號。(圖/野人出版提供)

信號4 軍事面:發動演習

由於戰爭本身規模龐大,後果會牽涉到國家的存亡,因此國家的戰爭準備可以分為長期方向與近期行動這兩個面向。

從長期方向來看,我們能從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施政措施,預測雙方在戰爭準備上的決心與程度。共軍目前沒有公開發布擴軍或增加員額編制的消息。而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後備軍人召集的訓練時間變長、義務役的服役時間由四個月延長到一年、國防預算以及各種防衛武器裝備的採購都在急速增加。

一旦雙方建立好軍事能力之後,為了不讓對方知道己方的部署或是隱藏真實目的,通常都會以「軍事演習」為名義,讓軍隊的調動或保密的措施顯得理所當然。歷史上許多戰爭,都是以一場或是多場「軍事演習」開始的,包括2022年2月開始的烏俄戰爭。

《華爾街日報》在2022年2月10日刊登了一篇關於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舉行「聯盟決心」(United Resolve)大規模軍演的報導,就由此推測到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此類情況視為強烈的戰爭準備信號。

一旦任何一方宣布「軍事演習」開始,就意味著進入談判或外交努力的最後階段。演習的規模以及動態顯示了戰爭初始的軍事力量,也有展示軍事肌肉與國家實力的用意,而這時的外交語言或談判的條件,往往也意味著解決雙方矛盾或衝突的最後通牒。

軍事演習是政治上表達立場、底線或是最後警告的一種方式,例如1996年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國論、2022年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大陸就分別以試射導彈及圍台軍演做出強烈表述。

此外,我們也必須仔細觀察大規模軍演所帶來的政治效果,以及官方在這些過程中所表現的實際行為,而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宣傳或外交辭令。舉例來說,假設某方在對外的聲明中表示決戰、不懼戰的意志,但實際上開始嚴令約束部隊的行為,或是將部隊從容易引發衝突的接觸線往後撤退時,這表示在控制衝突,以降低意外爆發戰爭的風險。再以2023年4月8日共軍舉行的「聯合利劍」軍演為例,央視新聞報導中提到此次為「模擬接戰」的聲明,意味著這次共軍的軍演,其中部分實彈演習會以模擬的程序進行,而不是像2022年8月因應裴洛西訪台時的大規模實彈射擊,有可能是一種相對降溫的信號。

從表面上來看,雙方的立場可能分毫不退縮,但是彼此都會密切注意對方的動向,而這些動向中也包含了「是和是戰」的各種信號。如果在最後的階段中,雙方可以把握最後的機會達成和平的共識,那麼戰爭就可能不會發生。一旦錯過這個機會的窗口,我們就必須面對戰爭可能爆發的殘酷現實。

(圖/取自野人出版)
共軍的軍演範圍。(圖/野人出版提供)

信號5 外交面:駐外機構撤僑

任何國家想要在內部和外部都完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各國都會對戰爭風險進行評估,並透過國際間的情報交流或外交、新聞管道,流露出關於戰爭的評估訊息。

1.撤僑準備

一般外國駐在機構都會有本國的情報體系提供預警,一旦這些使領館展開撤僑的準備或是發布旅遊警示,我們就必須提高警覺,因為事態很可能迅速升溫,或是朝向不可逆的方向轉變。

(圖/取自野人出版)
撤僑準備是開戰信號。。(圖/野人出版提供)

由於各國在台僑胞數以萬計,倘若撤僑,很難不會有消息傳出,所以關注各國的撤僑新聞也能幫助你理解當前危機的緊張程度,以及是否該提前準備因應戰爭的發生。

以烏俄戰爭為例,2022年2月24日開戰之前,各國已提前陸續撤離公民與駐外使館人員:

美國在1月23日便發出預警式的「撤僑指示」以及「不宜前往」(do not travel)的4級最高旅遊警示;1月24日英國也開始撤離一部分的駐外人員及家屬;2月11日開始,日本、澳洲、德國、義大利、荷蘭、以色列⋯⋯等各國陸續紛紛宣布撤僑,並使用「強烈呼籲」、「48小時內」、「盡速」、「緊急」等用詞指示公民撤離,甚至撤離或遷移大使館、暫停領事業務。

再對照2022年8月裴洛西訪台引發台海危機時,也有媒體披露日本及菲律賓都已緊急擬定撤僑計畫,事後日本甚至開始在境內各地實施撤僑演練,雖然都還僅是準備計畫階段,但也表示當時緊張的情勢已引起國際社會的警覺。

2.溝通管道中斷

除了撤僑,雙方政府溝通管道(不論是公開或祕密)中斷,也是開戰的信號之一。因為戰爭通常都是在外交或協商管道中斷,雙方關係全面決裂後開始。

這裡的中斷並不限於外交意義上的斷交,而是雙方互相拒絕就爭論的議題協商或對話,例如中台雙方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假如關閉對話的管道,就意味著戰爭前最後的和平窗口已然關閉,我們必須加快腳步,準備戰爭下求生存的工作。

一旦戰爭走到爆發前夕時,雙方都會開始進入損害控制階段。在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與目標,就是確保開戰之前能盡量撤出己方還留在對方控制地區的人員,並盡可能保護己方資產,其他相關聯絡窗口以及負責溝通管道的人員都會開始撤出,通常只留下維持必要運作的人員,而原本日常業務的辦理以及資訊的交流,都會無預警中斷或是找不到負責接洽的人員。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戰爭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

(圖/取自野人出版)
溝通管道中斷是開戰信號。(圖/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你觀察到以上開戰徵兆,這可能是你選擇出國避難或是移動到郊區長期避難所的最佳時機,比起在飛彈空襲警報響起之後才撤離,此時提前撤離能擁有相對較高的安全性與時間餘裕。這段期間的物資供應也許緊張,但可能都還來得及補充,社會及交通秩序也還在控制範圍內。

作者介紹|邱世卿

民國五十六年生,籍貫台灣彰化,空軍官校七十二期八零年班畢業,曾擔任空軍志航基地補給官、彈藥官,空軍司令部少校資訊參謀官退伍,現從事人工智慧應用研發、在媒體上分析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以及擔任暨南大學兵棋推演課程業師。長期研究國際形勢與區域軍事衝突,定期投稿國防期刊論文。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野人文化《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懂這些,才能撐過黃金48小時【關鍵時刻救你,也救家人】(附緊急避難檢查卡)》(原標題:五大開戰信號  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並警覺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升溫?)

責任編輯/李艾庭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野人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