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圍棋》南韓棋士的殘酷戰鬥:圍困中求存活的棋子「完生」

2015-04-20 07:04

? 人氣

圍棋上每一次輸贏,也許都讓人再一次確認自己的幸福與悲傷。

圍棋上每一次輸贏,也許都讓人再一次確認自己的幸福與悲傷。

「……棋盤上,可以有無數次輸贏,而且每一次都仰賴自己的心性與對策,對於棋手而言,『貪勝』的下場往往不如預期,每一次布局都必須謹慎小心。」

                                              紅面棋王周俊勳

相較於日本圍棋講究佈局,南韓圍棋追求的是戰鬥細算,意境恰能呼應競爭激烈的職場求生環境,也就是南韓網路漫畫與同名韓劇《미생》(未生)描繪的故事場景。漫畫家尹胎鎬以南韓圍棋術語「未生」,比喻職場上不知能否存活的人。那與之對照的「完生」又是甚麼意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南韓人口中的「完生」是指,遭圍困卻不會被對手吃掉的棋子。用台灣圍棋的說法,就是在(棋)子力懸殊的情況下,被包圍一方做出2個「真眼」,讓自己絕對不會被吃掉,同時搶下敵方領地。

下圍棋
漫畫《미생》(未生),中文版三采發行

「完生」:圍困中活下來

下圍棋,比的不是吃掉對方多少棋子,而是圍到多少地盤。「完生」的概念,講的不是棋局勝負,而是棋盤上的局部戰鬥。

被包圍的ㄧ方逆轉局勢,從大輸變成小贏:本來就要失去一大塊領地,後來變成贏得一小塊土地。

在不利環境下確定存活的棋子,就是「完生」。

從職場角度來說,就像新人通過試用期,成為正式員工(或合約僱員),未來不一定能大放異彩,但第一步就是在公司待下來。

同樣道裡,從圍棋修練的角度來說,「完生」也像業餘院生,通過職業選拔比賽,成為初段職業棋士。無論有沒有機會,成為一代圍棋大師,第一步必須證明自己能通過職業選拔。

競爭激烈的南韓院生修練

而棋盤上的還未穩定、仍可能被吃掉的棋子,南韓人便稱「未生」,就像還沒通過試用期的新進員工、實習生;在圍棋界,就像還沒通過職業選拔的院生,就像《未生》男主角張克萊放棄圍棋以前的人生。那是甚麼樣的人生呢?

在南韓,每年有4場職業棋士選拔,其中2場只保留給18歲以下的院生,另外兩場沒有年齡與資格限制,社會組、院生組一起競逐,通常也會由程度較佳的院生勝出。 

 

院生修煉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對奕。

有志成為職業棋士的年輕人(像張克萊),通常在18歲前通過韓國棋院的院生選拔。韓國棋院就是南韓職業圍棋的主管機構,除了每年遴選職業棋士、主辦職業比賽,也負責舉辦修練院生的排名循環賽。

每週2-3場循環賽,每個月調整排名

經過一定的篩選機制,成績較好的100名院生,按循環賽表現優劣,共分成A到J共10組(每組10人),成績最好的在A組,最後一組程度最差。院生平日在各自道場學習,週末到南韓棋院,與同組院生比循環賽。

南韓棋院院生升降等排名
 

每個月按勝負多寡重新排名,每組成績最好的4人,升級到前一組(如B升到A),每組成績最差4人,則降到下一組(如C降到D),A組1到4名維持不變,J組最後4名則被淘汰,由其他候補院生替補。

18歲就失去院生資格

只有A組10名院生,有資格參加職業棋士選拔,每次2到3人出線,B組等其他人,必須與社會組一起競爭,出線機率更加渺茫,且通常混合選拔賽,最後仍由A組院生勝出。

院生修道期間,每天大概下三盤棋,其餘時間用來「打譜」。「打譜」就是拿高手下過的棋局,一步一步從頭下起,從中思考揣摩職業高手的佈局、與下棋策略。 

 

院生修煉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打譜。
 

院生每天上午9點開始學習,直到晚上9點才吃晚餐休息,多數院生會繼續用功,直到到半夜才睡,競爭壓力不亞於升學考試。至於基本教育,早期院生家長多認為「術業有專攻」,不在意孩子的學歷。

一旦圍棋的路走不通,就必須(像張克萊那樣)參加同等學歷考試,滿足基本就業資格。南韓培養棒球選手出名的「沖岩」中學,後來也接受圍棋院生入學,類似台灣的體育班,上課安排比較有彈性,讓院生能夠好好下棋。 

 

台灣院生循環賽排名
 

台灣呢?教育部開放自學以前,下棋的孩子必須設法兼顧學業、圍棋,院生要應付學校考試、業餘循環賽排名的雙重壓力,在身體、心理、棋藝三方面都是嚴酷考驗。

18歲院生何去何從?

如果沒機會在18歲以前,通過職業棋士選拔,就會失去院生資格,沒有經濟壓力的人,可能考慮換環境去日本試試。

有經濟壓力的人,大概無法堅持太久,因為下棋講究專注力,現實生活卻會帶來很多干擾,終究會默默放棄離開,包括許多資質好又很努力的A組院生。

不是因為要一邊打工一邊下棋,也不是因為父母給不起零用錢……那樣想太痛了,所以我一定告訴自己,這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因為我不夠努力,才必須踏入社會。      

 

張克萊《未生》
《미생》(未生)預告

圍棋基本規則....淺淺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